【第十九讲】(6 / 8)

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清净的本性。

你看禅宗。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 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最后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个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要全部归还的。我们空空地来,也空空地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我们现在搞得糊里糊涂了,因为我们的心怎么样呢?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了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了,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这个时候,佛陀说你要厘清,你这个明了的心性假借父母的遗体(即父精母血)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个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事实上,你那个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要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就是说,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这个明了的心就念念照常理,你那个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开始先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来。就是把一切的能见、所见还它个本来面目。我们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露出来了,就是你要在整个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时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其实它随时存在的。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这句话。日常生活就是现前的,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就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个就是所谓的从自他当中——从你自己的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这个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寅三、正示见性非物

好,第三段。第三段就进入主题了,正式地说明见性非物。佛陀说,我前面所说的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见性,绝对不是一个物质,它正是你阿难尊者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就是你自己的心性,你应该承当的。它不是一个物质。好,我们看这个地方有四段。经文有点深,诸位要好好地去听。

【图三】

我们继续看第一段。

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这个地方我稍微讲慢一点。这个观念有一点复杂,大家要注意听。我先解释这个标题,“转难破可见”。从阿难尊者的这种转计问难当中来破除见性是可见的。为什么佛陀要强调见性是不可见的?因为只有物质才可以见到。因为阿难尊者他执着说:我的见性就是一个物质嘛。那么身为物质它必须怎么样?有固定的形状,因为它是个质碍的东西。但事实上见性是不可以见的,所以它不是物质,它没有固定的形相。这一科的大意是这样。

我们看经文。假若能见的见性是一个物质,那么物质是有形相的,你阿难尊者就可以见到我的见性啊,因为它是个物质啊。如果见性是一个固定形相的物质,那么你阿难尊者可以看到我的见性,我佛陀也可以看到你阿难的见性,应该是这样子。先假设,假设见性是物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