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和肥料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
之所以这些人最先受益,主要还是普通百姓对新事物有天然的抵触。
只有当看到地主老爷们趋之若鹜的时候,他们才会相信。
大明的商业虽然繁荣发达,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个资格、头脑经商的,种地还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
虽然不能像经商一样赚得多,但好在旱涝保收,田地还能传家。
至于藩王那里,早在朱棣削藩的时候就规定了,每位藩王名下只能有一万亩地,除了亲王爵位不会降之外,其他的都会一代代降下去,直到最后沦为平民。
若非同意成为平民后可以科举、从军、经商等,怕是一众藩王没那么容易同意。
就算如此,各藩王,暗地里也在经商,兼并土地,他们养的人多,花销也大。
要是不想其他办法,光靠地里的产出,是不够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的。
对此,朝廷一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太过分,都不会计较。
藩王已经无法起势了。
现如今,已经有宗室下一代就会沦为平民,他们不得不思考出路。
从军、还是科举?
亦或者是在嫡脉的支持下经商。
总之,路并没有堵死。
…
对于粮食的研究,除了杨轩,朝廷也一直在做,只是成果比不上杨轩。
到如今,大明已经换了好几位皇帝,官员也换了好几茬了。
研究粮食的人员他们一直是被压榨的存在,有了成果,那是领导的,你得到一句夸奖就不错了,运气好能得到几两银子的奖赏。
想要让皇帝知道是你的成果,那是不可能的。
而杨轩这边,对于研究人员从不苛待,赏赐也是从不吝啬,所以成果也比朝廷负责的那边更多。
而若是有人敢欺上瞒下,行贪污之事,或苛待研究人员,杨轩会让他明白什么是残忍,让他后悔来到这个世上。
大明立国已有近百年了,很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乱世的残酷。
加上引进新作物,以及粮食产量的提高,很多人对于粮食的研究并不上心,并且不屑一顾。
这一点在官场上不知民间疾苦的官员身上尤为明显。
在他们看来,大明的粮食已经多的吃不完了,就没必要浪费时间精力和金钱了。
这种人,才是真正的何不食肉糜。
被杨轩所清算之人之中,这种人有不少,也有忘记出身,反过来压榨百姓,贪污受贿的。
粮食问题,不管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这关乎着国计民生。
这也是杨轩所一直坚持的。
在他的心里,大明的粮食还是不够多。
……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