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成果(1 / 2)

“殿下,今日就到这里吧,明日臣再继续殿下讲!”

于谦告退,离开了东宫。

他不仅承担着教导太子的重任,还是内阁首辅,很忙的。

接下来的几天时间,于谦一直在给朱见深讲镇国公和先帝的事。

朱见深很羡慕自己的父亲,有人把饭喂到嘴里的感觉真的好。

但一想到如今的镇国公,他就有些遗憾。

他不止一次的问于谦:“镇国公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呢?”

于谦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也没有告诉朱见深真相,只能回避。

金陵,杨轩现在的日子很是悠闲。

他已经从镇国公府搬了出来,住在了城外的庄子里。

这个庄子正是他最开始用来培养粮种的基地。

后来这个庄子就一直用来研究选育粮种。

从洪武二十年左右,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这里为大明粮食产量提升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杨轩走在田间的时候,脑海中还会不由的浮现出当年老朱拿着镰刀追他的场景。

就是因为他把刚收割的粮食拿来煮了粥,气的老朱大骂他败家子。

他只好躲在太子朱标的身后寻求庇护。

现在一想起来,杨轩就会下意识露出笑容。

那时候,自己虽然没有滔天的权势,但也活的快乐。

可是,往事如烟,一切都随风而去了。

当年的人全都走了,只留下了自己。

杨轩行走在田间,看着长势良好的庄稼,心情也会变好。

水稻小麦这些粮食,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培育,粮种方向早就陷入了瓶颈,想要有所提升突破,就需要更多的时间。

于是杨轩便让一部分人将目光转移到了肥料方面。

肥料方面的突破,让水稻产量提升到了最高九百多斤,但这只是试验田中的数据,无法大规模推广。

南方上好的田地用了新的肥料之后,水稻亩产平均能有七八百斤,差一些也能超过六百斤。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粮食引进来之后,杨轩也让人进行研究。

几十年下来一直没有停过。

杨轩研究粮食种子的庄子,可不仅仅只有金陵城外这一处,北方也有,更南方也是有的。

杨轩是从乱世走过来的,深知粮食的重要性,几十年下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当然,成果也是丰富的。

土豆,红薯、玉米这些刚传进来的时候不仅品相差,产量也就只有土豆和红薯能超过千斤,玉米就别说了,产量虽然不比小麦低,也没有小麦挑地,但玉米棒子确实没有后世的大,小的还没有成年人半个巴掌大,大的比成年人巴掌也大不了多少。

后世那么大的玉米棒子,都是科研人员不辞辛劳,一代代培育出来的。

杨轩想要实现那样的场景,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几十年下来,土豆和红薯在民间的产量已经突破了两千斤,个头也比一开始的时候大了两三圈。

试验田还在想办法突破三千斤产量。

玉米在民间的产量能达到六百斤,地再差也能有一百多两百斤的样子。

只要没有灾情,是不会绝收的,省吃俭用,也能活下去。

杨轩手下研究出来的粮种和肥料,最先受益的还是地主大户,以及各地的藩王。

他们名下土地多,朝廷摊丁入亩,按田地收税之后,他们要交的税就多了,找不到有功名的读书人挂靠田地免税,那就只能自己交。

想要保证自己的收益不减少,那就只能在产量上想办法了。

杨轩让人研究的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