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国之所以要如此高规格、大阵仗地欢迎汉侯前来会盟,这要从越国的“中原情结”和“皈依者狂热”两大国家心理说起。
越国,自称是大禹之苗裔,国君姒(sì)姓,是夏朝的国姓,上古八大姓之一。
越国的历史很长,夏朝传至帝少康时,为延续禹王陵的守护与祭祀工作,便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号曰“禹越”,这就是越国国家的起源。
越国经历了夏、商,进入周朝时,周天子对这些地处偏远的蛮夷向来不够重视,封给越国一个子爵,和楚国一样。
越国和楚国一样,同样不安于偏居一隅,同样对中原文化十分渴求,同样有着融入中原、控制中原、称霸中原的野望,这个可以称之为“中原情结”。
至周敬王时,越王允常与周天子搭上关系,被连提两级,荣升侯爵。楚国很受伤,自此楚越生隙。
但越国一向野心很大,在吴越争霸中上演绝地反击,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后来的发展过程,越国和楚国一样,先后都进入了“春秋五霸”的名单,都有这种“中原情结”在作祟。
需要说的是,“春秋五霸”有两个通行的版本:
第一种说法为: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宋襄;
第二说法是: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
那么哪一个更有说服力呢?
窃以为,最先出现的最有说服力!
从时间线上来排列,墨子最早罗列了五位霸主。《墨子·所染》一文中,明确提出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的名字,并说:“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这是最早、最明确的“五霸”说。但又没有出现“春秋五霸”这个词。
接下来,孟子正式提出了“春秋五霸”这个词儿,但并没有明确写明“五霸”分别为谁。
再接下来就是荀子,在《荀子·王霸》一文中,也一一列举了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的名字,指出:“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
墨子生活在春秋末期、战国早期,荀子生活在战国中后期,这两位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他们离“五霸”的时间最近。
特别是墨子,如果按其公元前480年出生计算的话,应当和勾践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公元前464年,墨子十六岁时,勾践才去世,他们是妥妥的同时代人。
时间再往后,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提到了“五霸”,但并没有明确开列“五霸”的名单。
一直到了东汉的《白虎通》问世,才出现了第一种说法,即齐桓、晋文、楚庄、秦穆、宋襄。但此说一出,却成为通说,流传甚广,影响深远。
更值得玩味的是:清朝时期,顾炎武独辟蹊径,认为宋襄不配名列“春秋五霸”,将其削去,却填上了越王勾践,形成了“齐桓、晋文、楚庄、秦穆、越勾践”的新说。由此可以看出越国实力之强。
春秋五霸的界定
其实,越人尚武,越国的战斗力一直非常强悍,这一点齐国最有发言权。
早在齐桓公时期,齐桓公小白在与管仲对话时就曾指出:“天下之国,莫强于越。”(出自《管子·轻重甲》)
越王勾践时期,原本一直在南方活动的越国,将都城迁至琅琊,等于将刀抵在了齐国腰肋部位,对齐国的威胁和影响相当巨大。
田齐篡位后,首任国君齐太公田临终前也留有遗命:“无攻越,越猛虎也。”(出自《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
了解完越国的“中原情结”,再来说一说越国的另一种心态——皈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