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给供应。对于条件相当的住房分配,后来他们决定采用抓阄制度,同一房源编写号码,统统打乱,由家属代表抓阄,摸到哪里就是哪里。
另外他们还决定,今后作坊里长期进行轮换,随时保证四个技师常驻在大宅区域。随着蒲素到来,思路的改变,作坊加工兵器的工作已经弱化,技师们的主要工作是保障供应这边的武器装备升级和加工。
至于边区的军火,蒲素已经决定直接去弄制式枪械了。不管是购买还是交换或者是直接抢夺,都要比原来偷偷摸摸零打碎敲的加工要有效率多了,而且,制式武器质量共有保障,故障率低。
人工装配的枪械运到边区,一旦出现故障,替换部件都很困难,因为不是固定的标准件,往往只能报废,反而形成了浪费。
最后的重点是在周边规划区域,蒲素制定了火力部署,制高点的瞭望和火力覆盖,他要找几门野炮架设在顶上,让技师在现有的建筑基础上,加高瞭望和布设重炮的位置。
水源他这里依靠着法国公园里的内湖加上地下的渗水是不缺的。一旦做好防守,哪怕被团团围困,他这边也能坚持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完工以后,很快大宅这边被自己人称为“要塞”。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一个要塞的所有元素。只不过在外人看来,这里只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白俄聚集区。
所有的固定军事设施都在楼顶,哪怕外人走进社区,随意闲逛也不会发现。社区里诊所,花店,商店和裁缝铺,理发室等等应有尽有,就是一个正常的社区。
甚至要塞还办了一份俄文“真理报”周刊,每周刊发一次,散发在霞飞路上的各家白俄店铺,免费取阅。这份报刊的主要作用还是收罗零散的散乱在上海的白俄专业人士,经过考核符合条件的接纳进现有体系。
很多不明真相的白俄商界人士因此找到了归属感,相比之前,他们投入了更加巨大的热情,给要塞捐款捐物,从而获得一种民族归属感。而阿廖沙也出面把他们视为接受自己保护的范围。就这样,在一系列的动作之下,阿廖沙已经成了事实上的上海白俄“教父”。
在蒲素的牵连之下,后续还组成了“俄国商会”等民间组织,给了大宅一个社会组织头衔。这样一来,在阿廖沙牵头之下,组织物资和其他材料更是名正言顺。因为获得了几万名在上海白俄群体的拥护,阿廖沙顺理成章成为了法租界社会名流……这让他对蒲素相当不满。
而在内部,蒲素让阿廖沙召集下属公布了详尽的优抚制度。
狼群在捕猎过程中是不惧受伤的,所以它们往往比单独行动的猎豹更有进攻意识。比如猎豹这些猎食者就不敢受伤,因为单独行动,一旦受伤对它们来说就意味着死亡。
而狼群不同,它们知道自己就算受伤了还可以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帮助,所以在捕猎时都悍不畏死。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哪怕个体它们弱小了很多,但是取得的成果比狮虎都要高效的多。
借着这次行动出现了受伤情况,阿廖沙特意公布了抚恤制度。让原本可能会出现的消极情绪,反而成了一个难得的士气和军心的助推。
根据每个级别的受伤甚至阵亡情况,蒲素他们都制定了详细的优抚制度。任何人都没有后顾之忧。事实上,队伍里每个人都在为大家卖命。谁运气不好受伤之后,他会知道别人会照顾自己和家人。
既然有争斗,不可避免会发生伤亡,这个无法完全避免。哪怕再是提升防护和装备也无法避免,这一点大家都心里有数。但是从轻伤到重伤乃至阵亡,这边都制定了相应抚恤,绝不会扔下受伤的队员不管,也不会让他的家属无所依靠。
甚至失去战斗力的重伤队员和他的家人,不仅将得到超级物质待遇,并且还会得到所有人的尊重。如果有人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