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他们出来走走,钱要多少有多少,原来这普天之下只有朕一个傻瓜在紧衣缩食,为国为民。
两百多万两,按照和神兵卫达成的协议,三七分成,光这三成就有六七十万两,自己皇宫安装神兵物件的费用相抵,非但没亏还净赚近二十万两,马上叫来户部尚书,给了他四十万两,另外三十万两左右进了内库,这下好,堆积如山骂他骄奢淫逸的折子全成了垃圾,百官没话说了,心里都有气,无论如何不能让皇帝占了上风,显得士大夫多管闲事不是,终于又有聪明的官员想到了祖制,上书说藩王子嗣必须在固有封地,两王不得相见是列祖列宗定下的规矩,当年宁王之乱殷鉴不远,皇帝万不可因为蝇头小利,置社稷安危于不顾云云,他们不敢把成祖靖难提出来,只敢把宁王谋反拿出来说,你皇帝摆了我们一道,我们也不能让你舒服不是,更有甚者直接骂出了昏君,早晚被外人夺了江山的大逆不道之言,当然也有几个投机官员,上书说既然藩王子嗣都可以进神兵学校,那他们的子孙岂不是更有资格进学?
藩王出两万两银子,他们不敢比较,他们愿出一万两云云,只要皇帝答应,这些奏折崇祯都看了,他就是想看看这段时间上来骂他的这些官员,得知国库的钱没少是什么反应,结果看得他啼笑皆非,圈养藩王的确是因为怕他们造反,可那些龙子龙孙有那个实力吗?再说都在锦衣卫东厂的严密监视下,所谓谋反夺江山,都是杞人忧天,另外一些官员就有意思多了,愿意出钱送自己家子孙去神兵卫伴读,有钱啊,真特么有钱,老子求爷爷告奶奶,你们都说一贫如洗,神兵卫一个小学堂,你们马上变戏法一样有钱了,欺君,这是欺君啊,他有心想对几个原来就不顺眼的官员动手,被一旁的王承恩给劝住了,说既然他们装穷,皇帝不如将计就计,和神兵卫商量一下,看能不能再多开个学堂,让这些官员也得偿所愿,当然钱吗,皇帝你看着办,一席话,崇祯茅塞顿开,对啊,你们不是都哭穷吗,今天朕倒是要看看你们到底怎么个穷法?
派太监赶到皇庄和陆文夫他们一说,陆文夫说行啊,开一个是开,开几个班也是开,反正教育处来的人也不少,大不了两头多跑跑,小事,只要他们肯来,多一些学习现代知识的古人绝对有好处,这事就这样定了,太监回来一说,崇祯想了想,觉得不能像上次那样被藩王坑,得动动脑经,他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也开始挖空心思赚钱了,就是一种感觉,于是两天后又下了一道摸棱两可的旨意,说神兵卫场地狭小,师资缺乏,在朕的一再催促下,神兵卫不敢抗旨,已然在准备接收部分学生,但招收人数不会太多,只能是谁出的钱多让谁去,朕认为既然神兵卫有难处,又有与民夺利之嫌,故认为不如就不再派官家子弟前去,你们看如何?
这道冠冕堂皇的旨意一下去,百官立马炸开了锅,和刘宇亮卢象升杨嗣昌张之及曹化淳杜勋他们相熟得官员早知道神兵卫的神迹,一直都在等机会交接神兵,如今天大的机会摆在眼前,哪能轻易放过,不就是钱吗?老子家里还就不缺钱,纷纷抢着上书,说家里几个孩子不争气,平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听说神兵卫管束很严,既然有这个天恩,自己正巴不得让他们受受苦,也可以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请皇上恩准他们去历练一番,至于钱嘛,宁可紧衣缩食也不能误了小辈的前程是吧,臣愿意出藩王一样的价格,只愿送小儿前去皇庄吃苦云云,不光是几个官员,还有好多勋贵也抢着上书,说既然藩王子嗣都可以去,为什么他们这些为大明出生入死的世家子弟不能去呢?况且我们这些世家子弟去,还可以帮着监视藩王子嗣不是?总之一句话,皇帝你不能偏心啊。
本来好多官员还想吹毛求疵找皇帝的毛病,没料想很多官员动起了小心思,都在投机,一下子把反对谩骂的声音给盖住了,越来越多的官员跟着上折子,抢着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