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杨嗣昌受命剿寇(3 / 5)

了,随他去吧,不碰得头破血流他不会痛下决心革新图强,好在孙传庭没有像历史上那样被逮捕入狱,对神兵卫的防范也解除了,好事!反正有他们这些穿越者在呢,无所谓,只要不让张献忠屠川,不让李自成进京就可以,随他们去折腾吧,这段时间也正好让大家静下心来打造好两个基地,把自己先建设好才是硬道理。

远在陕西的孙传庭接到罢官的旨意,没那么失望,知道皇帝怪他没有看好张献忠等人,都是贺人龙等人失察所致,千叮咛万嘱咐就是不当回事,现在反了,主张安抚的熊文灿倒霉,他这个陕西巡抚也跟着受累,只是朝廷没用神兵卫主张,而是派杨嗣昌来就有些奇怪,难道皇帝觉得国库充盈了?还是认为流寇像以前一样不堪一击?他和洪承畴都清楚,流寇的死灰复燃,不是军事问题,是西北天灾人祸百姓走投无路的问题,朝廷得用银子慢慢抚恤才能最终平定,如今又来大动干戈,是福是祸天知道,也好,现在无官一身轻,可以有大把时间泡在秦岭基地,看那个图书馆藏书如此之多,好好研读一下,这些被当世大儒认为弯门斜道的书籍,以前没时间看也不敢看,现在正好空闲,不妨翻翻。

半路上的洪承畴也奇怪,原来以为自己要返回主持剿寇,哪知道皇帝升了他做阁臣,不让他回西安,派了杨嗣昌来,虽然位及人臣是他梦寐以求的,可在这当口入阁就有些舍本逐末了,杨嗣昌书生一个,真刀真枪去和流寇干,不是做篇锦绣文章那么容易,尤其面对游击专家张献忠李自成这样的积年老匪,光靠书本上的东西,绝对会吃亏,不知道皇帝怎么想的,他想上折子自荐,没想到皇帝圣旨又来催他进京,只好作罢,回京再当面问个明白吧。

杨嗣昌领着圣旨不敢怠慢,出发时就传檄各路总兵,要求他们到西安报到,其中有虎大威,杨国柱,姜瓖,王朴,左良玉,贺人龙,陈永福等十几个,既然皇帝要他主持西北剿寇大计,就是要他执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作为文官,他没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当然只能按照老办法来,希望能在短期内收到一定效果,多少给皇帝朝廷一个交代,他是明白的,只要拖住张献忠等人一年半载,不让他做大,时不时来个小胜,皇帝就不会急,到时说不定神兵卫新军能出动,那西北平定希望就大了,和神兵卫打交道,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现在看自己手下的大明官军,不那么顺眼了,要靠他们平定西北,恐怕很难,以前自己信心十足,现在则是如履薄冰,而且皇帝的圣旨也不像以前那么慷慨激昂,只是要求他四面合围步步紧逼,力求决战,并且传旨太监带来皇帝口谕,说必须保证各大城市的防卫,不必急于浪战,和以前速战速决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同,他能感觉到皇帝对这次剿寇不是那么迫切,好像有点敷衍,做个样子给天下看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一个是后面有神兵卫兜底,估摸着威胁不到王朝根本,二是皇帝开始考虑军饷靡费巨大,两头开支,不大愿意耗尽资财,估计在准备新军以后巨大的费用。

皇帝能思量到这些,证明神兵卫的一些想法做法起了作用,在反思以前举全国之力加征三饷的副作用,皇帝在成熟,是好事,也给他这个督师更多转圜余地,不用急于求战,少了很多杀良冒功,骚扰百姓的奥糟事,所以他需要在西安先给几个骄兵悍将提个醒,免得到时各行其是,功败垂成。

张献忠在谷城即现代襄樊起兵后,各地农民军响应,蛰伏的李自成收集旧部也从商洛山中杀出,目标直指河南,两路人马一左一右,打乱了官军的部署,杨嗣昌接到警报,来不及赶往西安,急忙将会见各路总兵的地址改在襄阳。此前五省总督熊文灿意图将功赎罪,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张献忠,哪知道张献忠棋高一着,在房县以西布置了口袋阵,官军一头扎进去,一万多人全军覆没,罗岱被俘,左良玉单身逃走,大败亏输,使得张献忠声势大振,周围流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