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土豆之乡(2 / 4)

明末黑太子 牛笔老道 2391 字 5个月前

北地定居之人,适龄男子可得两百亩土地,适龄女子减半,老人与孩童皆可得五十亩。

先到先得好地段,一切所得土地,皆为永久免费,前十年无须缴纳任何税费,十年之后仅需缴纳两成收成即可。

春季由朝廷指派人员驾驶拖拉机,免费为北地农户翻地,为期三年,每年一次。

地下若有矿藏等资源,农户可得探明储量的两成,可自行选择折现或按照资源价值换购相应面积的临近土地。

在消灭罗刹国之后,北地那边也就没有让大明百姓心生忌惮的敌人了。

很多人本着占朝廷便宜的心理,都愿意过去赌一把。

尤其是北地南部沿线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完全不缺水,森林资源又极为丰富。

来到这里定居的百姓,尤其是靠近河边的,算是真的占到大便宜了。

耕地有河水灌溉,很快就能变成丰收的良田。

在此之前,还能天天捕鱼,不缺肉食。

为了确保头一年不挨饿,除了朝廷给予的应急粮食之外,每家每户都要种植保收的土豆。

只要第一年收获了足够多的土豆,漫长的冬季就很好熬过去了。

一般说来,能咬牙挺过前三年,往后基本就都是好日子了。

一户老夫妻育有二子二女,且一半已经结婚,全家有十余口人的话。

所能获得的土地面积不会低于上千亩,每亩地收获半石土豆,总数也会达到五百石之多。

继续后面更精彩!

完全够一家人吃一年的了,第二年再开始用一半面积种植麦子,就能实现逐步转型了。

像已经将定居经过当作故事刊载在北都报纸上的刘老汉一家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全家于昊菁三十年(1673)移居靠近安加拉河上游的乌索,又名乌屯,现在过去了七年时间。

原来住在河南南阳附近,也是全家务农。

南阳不靠近黄河,旱季跟着中原各地一起倒霉,风调雨顺了,也无法占到黄河的便宜。

刘老汉一家在老家只有二十多亩地,刨去两成农税,养活一家人是很困难的。

每年累死累活,除去家里人的吃喝,以及换购的生活必需品之外,根本攒不下多少粮食,更别说钱了。

不挪窝就跟等死差不多,无奈之下,在看过了当地府衙颁布的公告之后,也只能选择铤而走险,带着全家赌一把。

由于时间比较早,属于是比较靠前的移珉,故而享受到了极大的优惠措施。

土地位置是刘老汉挑的,附近的树木也能用来制造木屋,还能去距离只有二里远的河边捕鱼。

最让一家人高兴的就是,他们一家获得了上千亩土地,还有官府给的地契,让刘老汉激动地涕泪横流。

土地面积是老家那边的四十倍,哪怕干脆让一半的土地荒着,就用剩下的一半耕作,也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了。

官府还非常贴心地免费送给他一张渔网,小吏还叮嘱刘老汉,只要不弄丢这玩意,他们一家人就饿不死。

一并获得的还有一把弩和三十支箭,弩更适合没有拉弓经验,不是猎户之人来使用。

刚到地方的刘老汉一家,跟本村和临近村庄的四十九户,约六七百人,一起被安置在乌屯,官方名字叫做定居点。

说是定居点,其实这地方啥也没有,连最简易的木屋都没有,住的是帐篷,还得给女眷和孩童住,十几岁以上的男丁在户外都要靠火堆来取暖。

大家都是穷人,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农户,只有少量的猎户和匠人,故而也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了,都是互帮互助。

官吏到当地划分完土地,给每家发放了地契,让每家的户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