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世子爷,眉宇簇成一团,踌躇片刻,暗自权衡了一番。
忽而上前一步,讪讪笑道“请恕奴婢冒昧,敢请教两位先生,周秦之后,礼崩乐坏。唐宋以降,宗法之制虽深入人心,然赵宋的满朝朱紫,抛社稷于不顾,却沉溺这所谓礼法之辩,岂非是舍本逐末?”
此刻,朱厚熜亦是神色一震,不着痕迹的瞥了黄锦一眼。
黄锦此问,却正是朱厚熜最为疑惑的。
濮议之争时的赵宋,可为内忧外患。
英宗与太后的两宫之争,因废立之谗言,乃是在所难免。而两宫麾下,各自的心腹羽翼,也同样是身不由己。
可诸如韩琦、欧阳修这般名臣宰执,怎肯耗费精力时间,在这权争执上?
濮议之争,又如何能波及整个赵宋朝堂,鲜少有人置身事外?
凉亭里,飞檐下
余珊听闻黄锦言语,放下手中酒樽。
“黄公公此言差矣。公公昔年虽在京师皇城内书堂读过些书,却终究非是儒门正宗出身。休说是宋儒崇古,礼法乃是刻在儒士骨子里的,轻易不敢稍越藩篱,遑论是这宗法之重?”
言语着,余珊肃然道“《诗?大雅?公刘》云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事关宗法,岂可儿戏?倘若这濮议之论,放下时下,顷刻间便是泼了天的大事。”
顷刻便是泼了天的大事?
朱厚熜心生一震。
这岂非是说,日后的大礼议,便正是余珊所言的泼天大事?
神色凝肃,朱厚熜当即躬身问道“竹城先生为何说,濮议之论若放在时下,便是泼天大事?”
余珊负手踱步,秋风将长髯吹的随风散动。
“世子可知,本朝理学大儒、士林之泰斗,几乎俱是朱子门人的支流余裔。
如方孝孺、曹端、薛瑄等先贤,师承自有,恪守家法。认为宋代周、程、张、朱之书,乃是儒家道统正传,四书五经之圣人微言大义,俱被宋儒说尽,世间一切道理,俱在其内,不必外求。
是以,早年间,士林有言谨绳墨(墨守成规),守先儒之正,无敢改错也。
故而本朝以降,士林对于宋儒理学之说,亦步亦趋,不敢稍越雷池一步。
而宗法、传序、道统,本便是宋儒之重也。”
随着余珊言语,朱厚熜心绪蓦然间沉重起来。
沉吟片刻,朱厚熜抬起头,目光直视亭下两位先生,黯然问道“先生之意,时下,士大夫奉宋儒之学为圭臬,深入骨髓,不凡稍越藩篱。一旦本朝有诸如濮议之事,势必引起士林之轩然大波,引得口诛笔伐之声喧天?“
余珊微微颔首,笑道“然也。”
待得余珊笑言罢,俄而,朱厚熜沉默下来。
便连心绪,亦如秋风般,萧瑟难言。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