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对于kk而言,它的反常行为意外得到了“照镜子”c,可是这一行为并不具备“主动”a的前提和“自我”b的认知环节,甚至最终的结果“照镜子”c也是不完整的,不准确的,因为我们不能因为一只猫坐在镜子面前“发呆”就认为它看出了镜子里那是它自己。
那么大鼠拯救同伴是否可以证明大鼠是有“情感”的?
前文已经说了,有些科学家认为,大鼠之所以会拯救同伴是因为它想要解除同伴发出的“警报”,而这种“警报”对于大鼠的影响是大于“食物”的。
可能有人质疑这种说法,但事实上,在很多动物遭遇天敌的时候,同伴发出的“警报”的确是拥有这种力量的,因为它们清楚“活着”远比“少吃一顿”要更有价值,这是一种生存本能。
因此大鼠的行为完全可以归类到遗传学上去,而不是“情感”作用上去。
如此一来,大鼠的公式就可以定义为,因为“警报”a大于“食物”b,所以做出“行为”c。
最后说到忠犬八公。
有了上述四个例子之后,八公的行为解释起来就更加简单了。
八公作为一只被收养的秋田犬,每天都在车站等候主人下班,可是某一天主人因病去世了,八公再也没能等到它的主人回来,于是八公就在车站一直守候到自己老去。
这个故事感人至深,不过现在探讨的并不是八公带给人的感动和思考,而是八公的行为是否能够证明动物是有“情感”的。
如果用类似上述四个例子的公式来解释八公的行为。
那么八公就是因为缺失了“主人”回来这个b环节,所以它始终维持在a的“守候”阶段,因此它的结果“c”就发生了改变,或者永远都没有美好的结果“c”。
这一点其实与狗的驯化有直接关系。
人类通过驯化得到了今天陪伴在人类身边的各种犬类,这一过程可以被视作一个生物遗传筛选过程。
最开始人类的驯化目标是得到一个听话,乖巧,不伤害人类的个体,所以那些不听话,还会伤人就会被筛除,剩下的进行繁衍,然后再筛除,经过几代之后,就有了服从人类命令,忠于人类
的“犬”这个概念。
那么也就是说,八公的行为是一个驯养结果,而非“情感”元素。
到了这里,好像所有五个例子都证明个动物的“情感”是不存在的,那这对于曾一杰解释“霊基”生命有何意义?
对此,曾一杰的注释中是这样回答的。
“我认为,如果单纯只是为了发现另一种不同基础形态的生命,我们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因此我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要证明‘霊基生命’是具备与人类相似,甚至超过人类的特点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感’,‘情感’曾一度被认为是人类身体上所具备的最无用的东西,因为那些认为‘情感’无用的人通过算法得出‘情感’是行为附带的一种甜品,只能增加体验,却不是行为最主要的依据,而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或许去除‘情感’因素的行为大多数时候是最优选择,是最合理,最适时,最恰当的,但是人类的行为本应具备‘不确定性’、发散性和可能性的,因为只有这样,我们的棋手在与人工智能ai对弈的时候才能够占据上风,否则,去‘情感’的定式思维最终会让我们的优势荡然无存,输给人工智能ai也将成为一个必然结果,而那样的未来是可怕的……综上,我认为去‘情感’的生命是不具备与人类比肩的资格的,只有充分证明‘霊基生命’是具备情感的,它才是存在的,它的存在和被发现才是有意义的!”
由此可见,曾一杰大篇幅的讨论“情感”的存在、意义和特点是极其必要的。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