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三星期时间,冲刺《自然》!(求订阅)(4 / 5)

一个领域。

科研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真遇到这种邪门的事情,谁都没有办法。

邬胜男Y1、Y6、Y7体系的两篇文章AM和JACS,在补充了NIM和光源数据后,同样都已经投出。

莫文琳这边开展了基于Y系列受体材料的叠层器件,用Y4材料取代之前顶电池中采用的COi8DFIC材料,底电池仍然使用的是IDICM体系。

最终,叠层器件效率最高达到了15.5。

虽然这个数值不及之前许秋投稿《科学》文章中报道的17.3,但也算是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莫文琳发现,这个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是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不匹配。

深入挖掘的话,本质上就是Y系列受体材料的光吸收边在900纳米左右,而理论上比较好的顶电池材料光吸收边应该在1050纳米左右。

现在能够做到15.5,很大程度上是靠着Y系列材料本身效率的支撑,再加上现在课题组对于叠层器件加工工艺的不断优化。

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器件性能,比较合适的改进方向,就是合成超窄带隙的Y系列受体衍生物,比如开发一种禁带宽度1.1电子伏特左右的受体材料,让材料的光吸收边落在1050纳米左右。

不过,许秋现在并没有时间去处理这个事情。

他现在首要做的工作,是将模拟实验室中L6Cl:Y20体系的结果给重复出来。

根据现在模拟实验室里最新的结果,L6Cl:Y20体系的效率,已经达到了18.55。

现实中,想要做到18以上,还是非常有机会的。

几位本科生都旁听了组会,并做了一些汇报,或是文献汇报,或是工作总结。

虽然他们讲的内容对其他人没有太大的用处,但是对于他们本人来说,是难得的历练。

许秋最开始演讲汇报的能力其实也不算很好,但这两年来一直不断的参加组会,也让他现在演讲汇报的能力大大的提高。

范文堂最近主要在帮莫文琳干活,制备着叠层器件,他已经对整套器件制备流程非常的熟悉了。

同时,许秋有时候还能够看到范文堂在修改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也是在给自己的毕业做准备。

组会结束后,魏兴思把吴菲菲、邬胜男和许秋一起喊到了江弯先材513办公室。

“今天,我们要把两个基金项目的线上版本提交出去,然后打印出来找院系、学校审核。”魏兴思说完,转头补充了一句:

“许秋,你帮忙简单的把一把关,然后就去做实验吧,别耽误你太多时间,这边我们来搞就行了。”

“好。”许秋点点头,其实这两个基金项目的大多数工作都已经完成了,只差最后的投递工作了。

投递的过程,和之前许秋他们投中瑞STINT合作项目差不多,因为国内国家级的基金,大多数都是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下发的,所以流程都是类似的。

也就是需要填写学术成果、代表作、每个人的简历等等一大堆的东西……

线上申报完成后,还需要把文件打印出来,找院系、学校审核盖章,最后再邮寄到基金委,耐心等待结果就行了。

本来,许秋还打算今天和魏老师谈一谈提前毕业的事情,结果看现在这个样子,估计他们会很忙。

而且,还有吴菲菲、邬胜男在场,也不好开口,于是他便返回实验室,准备进行实验。

漂亮国MRS会议是4月1号开始,现在是3月7号,距离漂亮国之行还有三周左右的时间。

许秋打算在三周之内,把这篇《自然》文章给肝出来。

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对于《自然》这种档次的文章来说,三周时间着实有些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