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 三星期时间,冲刺《自然》!(求订阅)(3 / 5)

就难以实现。

这也是不少人转而去做二维钙钛矿的原因,因为原先的道路没什么提高的空间了,而自己的课题组又不能停工不干活,那就只能创造新的领域,继续研究(水文章)了。

硅基太阳能电池,研究者们做了40多年,现在效率也是卡在了26、27的样子。

如果有机光伏能够达到20,其实和23、26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

之后,要是能够解决有机光伏成本、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有机光伏未尝不能实现商业化,从当下处于统治地位的硅基太阳能电池中分走一部分蛋糕。

魏兴思想起了之前他和许秋的对话,包括之前投那篇《科学》,仿佛许秋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预知到了这一切。

莫不是这小子可以未卜先知?

怎么可能呢。

魏兴思很快就将这个想法移出脑海,看向许秋,微笑着开口询问道:“这个工作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许秋回应道:“我打算亲自优化,然后同步把文章也开始写起来。”

“嗯,打算投什么期刊?”魏兴思笑容不减,追问了一句,他主要是想摸一摸许秋的底,看看许秋对自己的工作有没有信心。

许秋随口说道:“上一篇投的是《科学》,这篇就《自然》吧。”

听到许秋轻松的语气,魏兴思眉毛一挑,这是基本上有了呀,于是忙说道:“很好!你就按《自然》的模板先把文章写起来。”

随后,魏兴思看了看课题组的其他人,说道:“近期组里的实验资源优先配给许秋,邬胜男、莫文琳你们几个多配合许秋做实验,吴菲菲,你们钙钛矿的实验可以缓一缓……”

“没问题。”吴菲菲点点头,内心有些复杂,果然“一件事情,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

现在虽然旋涂手套箱是有机和钙钛矿分开了,但蒸镀手套箱还是只有一个,如果有机团队仍然要保持原先一天一批器件的速度来做实验的话,钙钛矿团队基本上又要停工。

不过,吴菲菲倒是没有什么“黑暗”的想法,毕竟大局为重嘛。

况且,虽然《自然》、《科学》不是吴菲菲自己发的,但她也算是一个见证者,许秋还是她的师弟,吴菲菲与有荣焉。

许秋的汇报,将组会带入了一个高潮。

高潮过后,韩嘉莹继续汇报。

学妹PTQ2材料的各种表征数据已经集齐,开始整理数据,撰写文章,目标期刊JACS。

这篇工作的主要亮点是“非卤溶剂”,效率经过两周的优化,用四氢呋喃THF加工的器件,突破了13,在采用非卤溶剂的文章中,效率算是最高的。

现在许秋带领的有机光伏团队,在有机光伏领域始终处于先行者的位置上,随随便便拿出来的体系,都是某个细分领域下的最佳体系,因此想要发表一区顶刊文章的难度并不大。

这也是科研圈的现状,想要在这个圈子里发展,有没有跟对人,选对研究方向,还有运气好不好可能是并列重要的,个人的努力、能力的重要性只能排在第三、第四位。

就算是能够连发七篇《自然》的曹某,如果换一个导师,换一个研究方向的话,或许还是可以出人头地,但不一定会如现在这般璀璨。

包括很多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其实就是一系列机缘巧合下的结果。

要是让他失去记忆,重返当初,再走一遍人生路,可能不小心有一个选择失误,就不会有现在的他。

很多时候,成功都是不可复制的。

再比如,一些“杰青”,可能年轻的时候因为运气比较好,有了很显赫的成果,到了老年时期,反而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工作了。

这并不一定是他们划水了,可能单纯就是运气不好,做一个领域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