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汇报,《科学》文章写好投出,自己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本来他还打算在放寒假前写几篇关于Y系列材料的文章,然后投出去呢。
现在看来,时间完全不够,根本写不完,只能等收假过后再说了。
可能很多科研人的愿望,就是可以完完全全不考虑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科研当中。
但在现实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除非动用钞能力,比如聘请一堆科研助理之类的帮忙干杂活。
不过,大多数课题组并没有这个实力,不得不把各种各样的杂事分摊给学生。
韩嘉莹除了帮许秋制备叠层器件外,自己的工作也没有落下,PTQ1工作的文章,目标期刊AM,已经写好投出。
邬胜男已经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了Y系列材料上,她现在既负责之前许秋开发的Y1Y4材料,又负责自己合成的Y5Y7材料的各种表征工作。
她在组会上汇报了一下最新的进展情况。
需要到课题组外进行的大部分表征数据,除了光源等比较难测的以外,都已经拿到了手。
而在课题组内部就能进行的表征测试,也都补充的差不多了,包括光吸收、能级测试、光电性能测试等等。
当然,这些数据都只是初步测试的结果,在实际撰写文章的时候,可能还需要重新测试。
目前,性能最佳的体系还是许秋的J4:Y3体系,被邬胜男做到了14.60,而她自己设计合成的三种体系,效率仍然普遍停留在1314。
文章的话,邬胜男暂时还没有开始写,因为要同时负责七个体系的表征测试,时间上还是比较紧张的。
其实,现在大部分的数据都已经有了,故事也不难讲,完全是可以直接开始写文章了,偶尔缺一个表征的影响也不大,先把文章写好了,之后再把表征补上就是了。
就是不知道博后学姐是打算拼一把,过年的时候爆肝,还是打算收假过后再写了。
或许,现在拼一把是一个比较好的机会。
之所以说努力不一定就能成功,是因为不同时期的努力,获得的回报率是不同的。
换言之,在大多数的时候,努力对于个人来说的收益率非常低。
而在现阶段,邬胜男在许秋手下努力干活,就属于高效的努力,干的越多,科研成果方面的收获也就越多。
虽然肯定比不上那种大佬课题组,“坐牢四五年”稳定一篇CNS,但猛干两年,换六七篇SCI一区,单从科研成果上,也能超过90以上的副教授了。
最后,莫文琳没有汇报,这段时间她主要都是在帮许秋进行《科学》文章相关的实验。
几位本科生都已经提前回家了,没有参加组会。
毕竟,今天都腊月十九了,过几天腊月二十三就是北方的小年,再到腊月二十四,就是南方的小年。
在一些家庭的观念里,到了小年,就已经算是正式过年了,需要一家人团聚了。
范文堂坚持到现在还没有回家,魏兴思便也让他准备了一下,汇报近期的结果。
说起来,范文堂过来的这段时间,基本上一直是处于散养状态,没有很多的和魏兴思直接交流过,都是许秋或者韩嘉莹带他。
因此,他也比较虚,现在有了一个在导师面前展示的机会,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
范文堂总结并汇报了这段时间他看的有机光伏相关的文献,主要是课题组里的,因为文章作者们都在下面坐着,他稍微有一些紧张。
许秋听下来,感觉范文堂对有机光伏领域,ITIC类型非富勒烯体系的理解,在大方向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虽然偶尔有一些小的偏差,但也只是小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