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2 大会风云人物,力压全场(求订阅)(7 / 8)

基本上都是会挑刺的。

因为要发这种档次的文章,大家就是在参与一个近似的零和游戏,你发的多了,我发的就少了。

上午第四位是冯盛东。

他带来了一些TAS、TRPL、THz的理论以及实例分析。

其中,大多数的工作都是和魏兴思这边合作的,当然也有一些他是第一作者,T?nu是通讯作者的工作,那基本上就是纯粹的理论研究。

冯盛东过来这边主要是拉合作的,他的收获非常大。

在汇报结束的提问环节,当即就有几位老师表示对这方面的研究非常感兴趣,要互相留联系方式。

中午,众人去吃了一顿食堂,休息了一阵子,返回会场继续开会。

下午的第一场是徐正宏组的梁浩贤。

他会上讲的都是关于ITIC系列衍生物的合成,以及与之匹配的给体材料的合成。

从研究方向上来看,和魏兴思组有很大的重合。

因此,在周一的时候,梁浩贤去找魏兴思交流了一番,主要讲了讲他们的大概思路,防止和魏兴思这边做的工作撞车。

这也是大会交流的一个目的,避免重复劳动,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下午的第二场是京航大的鲍原友。

他的工作就不提了,最令许秋印象深刻的当属他的演讲能力。

上次在龚远江那边,鲍原友用英文汇报,讲的就磕磕巴巴的。

结果这次的大会用中文演讲,鲍原友同样也讲不好,还是磕磕巴巴的。

许秋估摸着鲍原友可能是自身语言功能方面存在障碍。

大概,这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身“残”志坚。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又给他打开了科研的一扇窗?

第三场是中科院的卢长军。

卢长军主要汇报的是传输层材料的研究进展,像比较著名的可溶液法加工的有机传输层材料PFN就是他和清北大学臧超军一同研究出来的。

现在基于PFN不断优化,形成了一个系列的传输层材料,包括PFNBr,PFNNa,还有另外一个关于PDIN的体系,也有PDINO,PDINBr等等……

不过,关于给体、受体材料的合成方面,卢长军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什么大文章了,可能也是正处于低谷期。

高校、研究所里教授的文章产出也是有周期的。

原因也很简单,教授一般不亲自做实验,干活的都是学生,如果学生厉害,那么文章就多一些,学生如果拉胯,那文章自然就少了。

这里的“厉害”或者“拉胯”,是结果导向的。

如果向前推导,具体到每个学生身上,天赋、努力程度、运气都是影响结果的考量指标。

虽然人们可能不愿意承认,但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运气。

科研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天赋再高,再努力,老天和你开玩笑的话,谁都遭不住。

许秋获得系统,未尝不是一种运气爆棚的体现。

最后一场是川大的郑笑。

他们课题组没有选择跟风开发ITIC受体材料,而是继续坚持开发PDI的体系,这一年来设计合成了除了很多种PDI分子。

现在PDI体系的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已经变更为郑笑课题组,他们成果的把器件效率突破到了10以上,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3DPDI分子。

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继承了许秋之前的衣钵,包括他们用到的稠环化等概念,都是参照许秋当时发表的那篇关于3DPDI的AM文章。

另外,郑笑虽然没有自己去开发ITIC材料,但也用到ITIC材料,去做了一个和PDI共混的三元体系,发了一篇AEM。

和莫文琳的那篇ACS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