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遇到非常感兴趣的事情才会出来问问题。
“工作方面我就不具体点评了,这个成果大家都看在眼里。”梁浩贤话锋一转,直接发问道:“许秋,你觉得有机光伏领域未来一两年的上限在什么地方?器件效率能做到多少?”
梁浩贤的问题,也是在场学者们都比较关注的问题。
除了龚远江得知了一些内幕消息外,其他人都不清楚魏兴思课题组,或者说许秋目前研究的最新进展。
但也不好直接发问,要求他们把最新的成果公开出来。
因此,用这种迂回的方式提问,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
另外,在得知许秋才是藏在魏兴思课题组里的隐藏大佬后,他们对许秋的前瞻性观点也非常的看重。
学术圈里,除了院士这种最顶端的存在,其他时候几乎是没有年龄歧视的,只要你足够NB,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
况且,研究者的科研能力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就能稳步提升的,大致的趋势差不多是先快速上升,接着缓慢上升,最后缓慢下降。
不少人,取得关键科研成果的年龄,都是在40岁以内。
包括很多诺奖得主,30多岁的时候解决掉一个诺奖级别的问题,之后可能就没有其他什么突出的成果了。
‘现在模拟实验室中的初代结果已经做到了14以上,而且向上的空间不小。’许秋犹豫了一下,决定还是低调一些,不把话说的太死:“预期很快可以突破15,未来我觉得16、17也是有机会的,至于18这道门槛,暂时还看不到。”
他的性格和魏兴思不太一样,不喜欢夸还没有实现的海口,尤其是在一大众人的面前,吹牛逼一时爽,之后万一圆不会来就很尴尬。
也许是因为他还比较年轻的缘故,虽然系统的出现,以及种种科研上的经历让许秋成熟了不少,但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二十岁刚出头的少年。
估计再经历几年,等博士毕业之后,就能褪去最后一份青涩,把脸皮修炼的更厚一些。
梁浩贤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示意他没有其他问题了。
提问环节结束,许秋在众人的掌声中,返回自己的座位,内心也是有些感慨:“大会上其他人提的问题,可谓是千奇百怪,什么样子的都有。”
不过仔细想想,今天的大会其实也只是整个大会的一部分罢了。
参加会议,大多数的事情,其实是在会场外办好的。
比如私下的学术交流,单对单的效率,对个体来讲显然更高一些,而且还可以聊一些在公众场合下不方便聊的内容。
大多数人都不会在公开场合报道还未发表的工作,报道的通常都是已经发表的文章,对于同行来说,这些文章都已经看到过了,就没太多的意思。
也只有像许秋这样领先其他人非常多的先行者,才会选择多聊一些他自己的想法,给别人一些研究上的思路。
魏兴思继续主持会议。
上午第三位上场的是马薇薇。
她登场后,听到稀稀拉拉的掌声,看到下面旁听的人在许秋演讲结束后,走了大约三分之一,仍旧面不改色。
马薇薇的工作并不多,回国后只发表了两篇文章。
不过,这两篇文章,被她硬生生的讲满了半个小时。
主要是为了刷存在感,八位参会嘉宾,她是成果最少的一个,能上会可能也是有魏兴思的关系在里面。
而学术圈,因为同行评审这种特殊的制度,并不是很客观。
所以多刷存在感还是比较重要的,别人知道你这个人,而且印象不差的话,那么在审稿的时候可能就会宽松一些。
当然,能宽松的一般是二区的小文章,差不多就会给过。
如果是AM、JACS之类的一区顶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