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儿的时候,这条街道飘着炖骨头汤的香味儿。
我选了猪尾巴最肥的三段装到盘子里,道“二哥,你给爷爷送过去。”
二喜儿很不情愿,馋的吞口水,但是还是照做了。
虽然骨头上没啥肉,但是猪蹄儿上的皮筋很多,全家人啃的很爽,达到了解馋的目的。尤其是一碗飘着油花的骨头汤,泡上玉米饼子,也算是这时候过年才能吃到的美味了吧。
晚上,电闪雷鸣,下了开春第一场透雨,第二天下午就开始忙着种地了。
此时种地非常麻烦,没有机械旋耕,都是前段时间靠牲口拉着犁翻了一遍,很多差一点儿的山地都是人力用镐刨着翻的。
种地,是全村的大事儿,必须赶在地面干透之前完成,所以全村各个生产队都是全民汇战。
我和二喜儿这样的小孩儿是不用去的,但是我就是图看热闹,就也跟着了。不过,快要做饭的时候肯定会提前回去。
这时候种地和我曾经记忆中八几年没啥区别。
一个人牵着牛,后面经验丰富的扶着犁,在地上拉出一道道沟。妇女紧跟其后点种,差不多一步两粒玉米的样子。在后面是男人提着一个粪箕子,里面装的全是农家肥粉,沿着垄沟铺上上层。
整块地完成之后,牲口后面的犁换下来,换上一个叫趟子的东西。就是一块横木上编插了很多木条,人可以拽着一个绳子站在上面,当牲口拉着走的时候近似于冲浪。
其目的是用土把垄沟封好。这个也是个技术活,站在上面需要左右摇摆,还要保证身体平衡,否则盖的不均匀。
这还没完,需要人力拉着一个石头做的磙子压一遍,这才算是整块地种玩了。
我笑笑。
科技太落后了啊!
应该是零五年以后吧,全部是大型拖拉机旋耕,然后播种机一次性完成,唯一需要人工完成的就是打灭草剂了。
不过,这时候的玉米是纯有机食品,到那个年代近似于奢侈品了吧。
看了一会儿觉得很无聊,就带着小妹回家了,路上教小妹背《怜农》。
小妹讨厌数数,喜欢背唐诗,已经学会了好几首了,碾压大哥的目的已经完成了,导致吊儿郎当的大哥开始认认真真学习了。
我除了每天做饭也帮不上家人很多,所以就让他们尽可能吃好。
还有,我在操心家里那块自留地的事儿。
我们村儿不大,上好的水田也不多,所以每人只有二分二类自留地。
我们家八口人,一共一亩六分地,加上挨着我们家的爷爷奶奶的,大伯一家的,总共三亩地。
按照爷爷的计划,肯动是会种玉米的,然后冬天空一整个冬天。但是,不种粮食种啥?
那里是半山腰儿,也尝试过冬小麦,但冬春季节太旱了,产量很不乐观。
发展果园吗?
种什么先不说,怎么说服爷爷呢?
头疼。
算了,不管那么多了,长大一点儿再说吧。
这时候还不像以后只种玉米,还会按照地的等级种植,靠近山顶会种抗旱能力强的谷子,更顶上的种芝麻,边边角角种豆子和高粱,就连坝坎儿上都撒了荞麦,真可谓是种地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这时候粮食产量太低了,又都拼命生孩子,粮食根本不够吃。
地种完了,还有更累的活。
间苗,就是把长得密集的,质量差的清楚掉,没长出来的地方或者移栽,或者补种,同时还要清理一遍刚刚在刚出来的杂草。
这个时代没有灭草剂,清楚杂草全靠一把大锄耧,直到零五年以前我们这儿都这样儿,工作效率低不说,顶着太阳累的够呛。
直到玉米长到超过膝盖,需要耧四遍,然后就是追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