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4 / 5)

汉世祖 芈黍离 4898 字 5个月前

棉花种植、纺织中心,而由于尽据江海之水运交通优势,更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贸易枢纽、货物集散地中心。

从乾祐至开宝,在世祖皇帝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朝廷对棉产业发展促进都是一贯支持的,不断地从中亚、天竺等地搜罗人才,培育良种,进行税收上的优惠与奖励,大力发展棉纺工艺,用了几十年时间,方才孵化出一个渐入成熟期的大产业。

可以肯定地说,棉花与占城稻的大力引进与推广,乃是世祖皇帝一朝解决百姓“衣食”问题的最有意义尝试,而取得的成果、成就,一定程度上比那些赫赫武功更加伟大,只不过,这种贡献不易于被记住,甚至更容易被人遗忘。

但是,棉产业的发展以及占城稻的普及,却极大地缓解了大汉百姓在基础生存上的压力,这也是过去几十年,大汉人口暴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样的实惠,最终还是落到朝廷,落到统治阶级头上,因为这从事实上增强着他们的统治力,延长着他们的生命力。

起初,大汉棉花的重点种植区毫无疑问是河南河北二道,从棉种引进、培育、选种、推广,再到棉纺工艺的推广,这些打基础的工作,都是在二道,在朝廷的眼皮子底下不断推动前进的。

大汉棉纺产业,真正迎来大发展,还是在开宝十五年前后,那时候,棉花的种植与棉纺工艺都已经成熟并且取得了大量推广,尤其琼州知州周仁浚牵头实现对纺织机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棉布的产量,对棉纺产业发展的推动效果就更强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江南的棉产业就开始崛起了,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再加上丝织印染传统,使其很容易便赶上了大汉棉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又是二十年过去了,北方的棉产业依旧以京畿、两河为主,辅以关内、高昌二道,作为棉花的主要种植区,在官府的扶持下,也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江南这边的快速发展,却是肉眼可见的,不见得后来居上,但赶超的势头明显,有一说一,除了产量之外,不管是人才、技术、还是市场活力,以江南道为核心南方棉产业,都已经超过北方。

尤其在棉布生产效率与质地上,使用了大量新型纺织机的江南道那些大大小小的工场、作坊,是远超北方同行的。也鉴于此,江南的棉行从业者们,已然吹响了向北方发起“进攻”的号角。

曹永与合作伙伴们动了南下进货的心思,也正是在这种风潮与大背景之下。

很多事情都是百闻不如一见,也等真正到了江南,曹永等人方才意识到,棉花棉布在这里究竟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

可以说,如今棉制品,已然替代丝、麻,攻陷了东南千门万户之家,帮助东南普通士民百姓解“温”的问题。当然,江南丝绸业的发展依旧蓬勃旺盛,毕竟权贵们还是更青睐细腻、华贵的丝绸锦缎,以衬托身份。

秋高时节,也正是江南丰收的季节,不只是晚稻,也包括棉花的采摘。当然,比起那些难吃的占城稻,曹永等人眼里全是那些白花花的棉团。

一直到秀州,才算真的开了眼界,如果是南方棉产业以江南为中心,那么江南道则是以秀州为中心。整个秀州,几乎半数的家庭、农户都在从事棉花的种植抑或棉布生产,对于大部分秀州百姓来说,这甚至就是他们的主业,所有的生计来源。

当然,秀州能获得这样的发展,除了本身适宜的种植条件,以及得天独厚江、海交通优势之外,还得感谢周仁浚的带动。

可以说,在大汉朝周仁浚算是棉纺业中祖师爷级别的人物,不只是带领儋州工匠改进棉纺技艺,在后续棉纺技术的传播、棉纺产业的发展上,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周仁浚曾一度官至河东道布政使,当然没做两年,便告病养老。致仕后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