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奈何间,便授权博砚全权主持政事。”
青荷点头:“大殿下聪明仁爱,定能不辱使命。”
奇水却深深蹙眉:“那是多事之秋,吴国上下,内忧外患,接连不断。豪强并举,财政赤字,国库空虚。朝野内外,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青荷闻言心生恻隐:“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我听阿龙说过,你们先是东越大旱,南坞大涝,天灾**,民怨载道,百姓不堪豪强盘剥,揭竿而起;又是北鞑落井下石,大兵压境。似乎这些不足以打击东吴,北晋降将又勾结鞑人谋反。当真是一险接一险,一环扣一环。”
奇水突然面露感激之色:“当时蜀君曾命龙侍郎起兵东征,幸而龙侍郎抗命。不肯乘人之危,否则东吴能否渡过难关,当真难说。”
青荷微微一笑:“阿龙不肯东征,主要原因是不肯涂炭两国生灵,其次是你东吴气数未尽,倘若西蜀大举进攻,你东吴军民必将放下仇怨,同仇敌忾,奋起反击,如此一来受益者反而是东吴,却不是西蜀。”
奇水闻言肃然起敬:“小公主虽不喜政事,却能博通古今。当时的东吴,确是水深火热:北晋是东吴腹地,地处北鞑东吴战略要冲,北晋有失,东吴危矣。回想当年,东吴危机四伏,入不敷出,险象环生,打又不敢,和又不甘,骑虎难下,进退两难。多亏天璇善谋善断,天玑睿智多谋,鉴于财力有限,兵力难支,力主内修外联。”
青荷闻言连连点头:“这确是一招妙棋,可谓救国之举。”
奇水轻声说道:“博砚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采纳两人建议,举一国之人力,倾一国之财政,创新体制,匡扶法度,安抚百姓,终于压住东越南坞之祸。
为解北鞑北晋之忧,天璇不畏艰险,一叶扁舟,越过淮河,单人独骑,寻见晋王,直言是非曲直,阐明利害得失。
北晋本是地处中原,本是我华夏之正朔,曾被北鞑屠城灭国,素来满心怀恨。
天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诱之以利,终于说服晋王,脱离北鞑。如此一来,兵不血刃,燃眉之急得解,北晋重归东
吴,共抗北鞑,当真皆大欢喜。”
青荷深以为是:“平心而论,东吴内忧外患得以平息,天璇居功至伟,天玑功不可没,博砚更是决断有方。如此解决问题,又令东吴立于不败之地。”
奇水却连连摇头:“只是,此乃非常之举,皆是博砚与天璇、天玑私下商讨,自作主张,并未征求君上,只因担心他病势加重,又唯恐朝中奸佞,从中作梗。
及至君上痊愈,博砚才斗胆道出实情。君上果然勃然大怒,可是左思右想,也是苦无良策,更无第二种选择。
那时的我,曾一厢情愿,以为君上身体康复,恢复如初,我便苦尽甘来。哪料到,他第一日亲政,弹劾奏折便如雪片横飞,均是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责博砚勾结反叛,私用巨款;苟安求和,丧权辱国;绕过首辅,盗用国玺,欺君罔上。
当真是‘字字诛心,句句死罪’,君上想压都压不住。
幸而天璇舍生忘死,替博砚挡下所有罪名。幸而君上力保,以佐导储君失职之名,将天璇明里流放南坞,暗里令其奔赴桂地顾请天枢。”
青荷闻言大悟:“博赢眼见内奸隐藏至深,凶残成性;外强眈眈相向,如狼似虎,这才远赴桂地,欲亲自请回天枢。欲兄弟联手,力挽狂澜。哪料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枢遇害,博赢遇险。”
奇水满面忧愁:“君上归来之后,形容枯槁,愁云惨淡。偏偏内奸穷凶极恶,又暗中指使大臣,弹劾天玑,伺机废储。
为救博砚,天璇重返蒹城,投案自首,深陷牢狱。
内奸得寸进尺,步步为营,凶残至极,再次鼓动权臣,上奏国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