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六九章 漕运之弊(1 / 2)

大军南征,对于现在的朝廷,好像已经不算什么大事了。

相比最早的官家南征,再到后来吕公着主导的南征,在平灭西夏以后,章惇的南征,朝廷的重视程度,根本没得比。

先帝时,倘若西北战线有个歼敌五百的奏报,绝对是可以举国大庆的,甚至告慰祖庙都没人非议。可如今,远征大理,欲行灭国之事,汴梁城的子民,也顶多一句无非一撮尔国。

这就是对比,也正是几十年赵曦想要让大宋具备的性格。

十万新军南征,真的用不着朝廷担心。朝廷此事关注的,或者已经开始吵吵的事,是漕运。

漕运因牵连太子遇袭一事,官家在一怒之下,直接让给各州府驻军强行接管漕运,实际上,就是叫停了整个漕阅运送业务。

当然,赵曦不至于不顾一切,就仅仅为发泄怒火。之所以敢在这个时间叫停漕运,是因为,本年度漕运南粮北阅任务已经完成,即将进入漕运一年一度的歇业期。

“官家,漕运整顿刻不容缓,此事一发,朝廷正好以此为契机,对漕运全面整顿。如何整顿,还需要官家定个章程。”

国朝的漕运衙门设置相当复杂。开封设排岸司和纲运司,将漕运分为两个系统排岸司负责运河工程管理及漕粮验收、入仓,纲运司负责随船押运。

运河所经的曹郓济泗等州和广济军均设排岸机构,共有15名指挥和7500名兵士,汴京则有排岸分司四处。

汴京四排岸司东司在广济坊,掌汴河东运,江淮等路纲船输纳及粮运至京师,分定诸仓交卸,领广济装卸,役卒五指挥,以备卸纲牵驾,以京朝官二人充任。西司在顺城坊,领汴河上漕,以京朝官一人负责装卸;南司在建宁丰台,领惠民河、蔡河,京朝官一人充任,广济两指挥一千人为额;北司在崇宁坊,建隆三年置,领广济河,以京朝官一人充任。

从管理上看,纲运司服从排运司的调度,验收、卸粮、入仓等重要环节均由排岸司主持,业务上两司之间有比较严格的交接制度。

漕运从设置到先帝朝时,在轨道未贯通整个国朝全境之前,漕裕负着整个汴梁百万之众的口粮保证。

这样不可替代的作用,加上漕运一体多年经营,沿途地方州府势力介入配合等等,导致漕运衙门忘乎所以了。

朝廷不管派遣怎样的朝官统领,都难以改变漕运内部铁板一块的蚕食朝廷利益的弊端。漕运,已经成了国朝最大难题。

自官家执政,诸多事务均要比漕运紧要,又有轨道运输的介入,南粮北运完全能满足国朝北方的粮食用量,倒也没在意漕阅弊端了,或者一时没腾出手来去管。

这一次,既然有太子遇袭事件,确实是整顿漕阅机会。内阁大臣也都是这般认为的。

“诸位阁老可有议定?”

赵曦早就有过改造漕阅想法,也想过很多办法,哪一个都好像存在缺陷。

怎么呢,漕运白了,在国朝就相当于一个垄断性的大型国有企业,从职能上几乎可以影响汴梁乃至国朝的稳定,从业务上却只担负了南粮北运,同时,在朝廷供养的情况下,漕阅势力从未断过谋取其他利益,并且不断的做挖国朝墙角的事。

“官家,内阁也有商定,内阁以为,漕运可以借用轨道模式,或者直接由轨道接管······”

轨道模式?轨道模式是怎样的,轨道模式其实就是由朝廷掌控主干道,而国朝的各地方势力、士族阶层、地方乡绅等,瓜分了各支线利益的模式。

简单的,就是一种公私合营,并由朝廷有绝对控制权的经营模式。

并且,在朝廷控制的这部分权限中,也是由国朝的世家大族和各种势力参与的。

这样的模式,不是纯粹的国有,却借用了国有的名,在实际运营中,具体执行人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