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实现全民皆兵的境况……”
“当然,这种全民皆兵,并不是全民新军。新军是纯粹的征战军伍,工程军卒将补充国朝各类作坊的新旧代谢,而义务军卒,在经过军营的训练后,回到家乡能担任维护地方安靖的职能!”
苏轼的聪慧是人所共知的,他不热衷于理政,并不是他不具备理政的思维和能力,而是单纯的不喜欢。
nt
这一番话,就是蔡确也不得不承认苏轼的见识。
……
“这是苏轼的?”赵曦看到荆湖路的讨论记录,居然有一阵诧异。
“中正,把讲武堂苏辙的发言找出来……”
若是苏辙有这样的见识,赵曦一点都不会奇怪。从青苗法推行之初,苏辙奉命外调,当初形成的报告,赵曦就看出了苏辙的治政能力。
至于苏轼,虽然赵曦没有把他看成柳三变一样的人物,对于苏轼的治政能力,他没敢去奢望。
饶精力有限,当专注于某一项时,其他方面很难再有大的作为。
苏轼在士林文坛的名望,基本可以确定,苏轼所专注的方向。
对于苏轼如今的做到推官的职位,在赵曦看来,完全是原本国朝擢升的程序决定的……举官一项,并没有跟政绩相关联。
“官家,这是讲武堂的讨论稿……”
赵曦翻看着讲武堂的讨论记录,看到苏辙的发言……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苏辙属于在其位谋其政,更多的是从讲武堂的职能之于役兵法该如何。
这并不是苏辙没有大局观,而是苏辙最懂得职守。
当初他奉命调查青苗法也是如此。
难不成苏轼本来是有治政能力的?赵曦也有些含糊了。
再想想原本历史记录中苏轼的经历……
王安石实行新法,他持反对意见,当司马光主持朝政,要全面废除新法时,他又反对司马光的做法……
可不管是原本历史的记载,还是赵曦来到这个时代,苏轼都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政绩。
算了……赵曦也是执着了。偌大的国朝,自己真的没必要用心去关注一个州府的推官,那怕他在士林文坛声望很高也没必要。
是金子总会发光,倘若苏轼在治政上真的有一套,就现在的官员考评细则,不担心他被埋没。
有的人对政务生有敏锐性,但执行力却很差。且看着吧。
我成了仁宗之子47858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