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是不条例,还有就是国朝如今叠床架屋的官制,最为关键的是,国朝有太多资历老,能力强,却因各种原因不在重要岗位的官员。
这将是真正有议政权利的一级,可以说是有权利决定大宋政策走向的一级。
最后才是内阁一级,这一点跟政事堂倒是有些类似,是整个国朝的决策层。
赵曦的考虑,内阁实行分工制,借鉴后世,以及大明的内阁制,实行首相和相公分工制。
总体的框架,赵曦算是照搬了后世的整个体制,甚至这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确定,赵曦也是照搬了,在特定范围内推举。
赵曦还不至于真的让从下而上,逐步推举。基本上还是由他跟政事堂圈定范围,然后从中遴选。
这个三级决策制,最终的归拢点,还是集中在他赵曦这,也就是君王,是最终的裁决者。
一旦三级决策制成行,朝会一级是参政,议政一级是论政,内阁一级是决策,君王裁定。
而不在整个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只负责执行。
朝廷将规定各种奏请的方式和途径,不会像现在的朝会那样,一遇事就争吵个没完。
其实真正伤筋动骨的是,一旦三级决策制完成,朝廷将重新厘定官制。
朝会一级、议政一级,包括内阁,将实现贴职的待遇统一,将清理各项补贴,只保留职级和贴职两项。
赵曦在框架中同时提出了文武同等待遇的想法,提出了文武转任和职衔变更的设想,提出了地方州府多部门相互制衡的架构,着重了权利收归朝廷的体制建设。
这些都还无所谓,毕竟属于文臣之间的争端,是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争端。
文臣的论资排辈是陈例,所谓争端,也是同一层级的因一个名额的争端,或者说有些幸进之臣的争端。
赵曦真正担心的是,他在讨论稿中提出,朝会武将的比例要在三成以上,而议政一级武将的比例也不低于两成……这才是赵曦担心会遭到激烈反对的条款。
就目前国朝的现状,武将在朝政上基本可以忽略,那怕是那些勋贵,那些世家,也不曾有针砭朝政的,根本没什么话语权。
尽管这些年赵曦致力于武将的地位提高,可接受他那一套理念的武将,在目前还都属于中生代,没资历跟文臣抗衡。
所以,赵曦只能定为讨论稿,因为是讨论稿,赵曦也会同政事堂,规定了朝臣补充和完善三级决策制的方式方法。
规定每位朝臣,均可以针对讨论稿的设定予以评判,但必须得理由充分,杜绝空话套话大话那种纯粹因反对而反对的奏折。
nt
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