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廷扬?可是曾向圣上进呈《海运书》的那个沉廷扬?”
“都督也知道沉廷扬?”
“偶有所闻。朝廷向来为漕运所困,却无人言海运之便利,唯沉廷扬独言之,是以本都督知道他。”
“都督麾下多有水师,自然知道海运之利,都督与沉郎中当能成为知己。不过海运之利,朝中并非沉郎中独知之,只是江南漕运,牵扯极广,知之者不敢尽言而已。”
沉迅所说,也是实情。
而且杨振也知道其中的原因,明明漕运效率低下,损耗十分严重,可是朝廷上的大臣们就是要借口海上风浪大,非要坚持漕运。
当然,这些事情很复杂,也不是杨振现在能够解决的,所以听了沉迅的话,只是点点头,然后说道:
“之前,本都督听说,去岁江南无漕米入京,不光是因为山东李青山之乱,还有一个原因,据说是江南六府大旱稻米欠收。
“既然如此,沉廷扬沉郎中即便在淮安坐镇,征集到了海船,可是若无漕米可运,不管海运还是漕运,岂非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呵呵,都督,多虑了。此事圣上早有旨意,已于正旦朝会上下旨,命江南六府、淮安、扬州等地,皆可输麦抵漕米,且历年积欠输麦抵漕粟,皆准十之六!”
杨振并没太听懂“皆准十之六”是什么意思,但是大致想了想,十之六,大概就是打六折的意思吧。
比如原来该收十石漕米,现在情况紧急,只收六石麦粟。
没有米,不要紧,给麦子也可以,数量不足也不要紧,只要把往年积欠都交了,那么连带着全给你打六折。
杨振也不好判断,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会不会起作用,或者能够起多大作用。
但是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样做或许会起一些作用,毕竟对于朝廷财政来说,崇祯皇帝的这个做法,可以说是往后退了一大步。
不过这样做,也等于是开了一个口子,一旦拖欠到最后可以折扣冲抵,那么以后江南漕米的拖欠问题就只会更加严重。
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崇祯皇帝也真是要孤注一掷,寄希望在短期内集中全力解决辽东的问题了。
大明新命记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