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部落发展的基石……
与部落的教育大计比起来,南下去建设第二分部落的事情,确实是能够往后推上一推的。
作为一个接受过义务教育,并且深刻明白教育意义的人,韩成很容易的就在两者之间做出来了抉择。
心里有了大致的构想,并且有了决断之后,韩成就将这样的事情与巫大师兄、石头等几人说了。
还是和以往一样,对他们说了这样做的意义所在。
而巫以及大师兄他们的反应,也与以往没有什么区别,神子说好,并且还跟自己等人说了这样做的意义所在,那就肯定会是这样。
虽然有些事情自己等人不太明白,并且询问了神子,神子进行了解释之后,自己还不太明白,但这并妨碍自己等人对神子做出来的事情进行大力的支持。
甚至于,巫还有石头,以及圆等一些人还想参与到课本的修订之中。
对于这样的事情,韩成自然是同意的。修订课本这样的事情,单单是依靠他一个是不成的。
这一方面是因为课本的事情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是繁琐,需要考虑与做的事情很多。
另外一方面就是,作为一个后世人,韩成的思维在不少时候,还是会跟这个时代的人有所不同。
许多他认为理所应当、一点都不困难的事情,对于这个时代的人而言,都能够将他们难为的挠头。
有了巫、石头等人的加入,可以让课本更加符合一些这个时代的人,使得难度不会过于巨大。
语文课本相对来说要容易编订一些,毕竟部落里已经存在了不少的名篇,将这些名篇按照难易程度,进行一下排序,再往上面增添一些章节就能将大致的框架给搭建起来。
比如韩大神子此时就趴在桌子上面,进行后世的名篇再创造。
现在他正在写的是《小驴过河》。
其实韩成原本是想要将之原封不动的给照搬过来的。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他已经复制了许多后世的东西过来了,如今再做做文抄公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对于他来说,一点心理压力都不会存在。
毕竟这样的优秀品质,是从古就有的,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精英人物们就是你抄我,我抄你,一个学派出现了一个很不错的理论,过上一些时间,稍加粉饰之后,另外一个学派就心安理得的用了起来。
后面的儒释道三家合流也差不多。
对此,鲁大师曾经进行了极为精辟的概述——读书人的事情,能叫抄吗?
不过考虑到部落里没有马也没有牛,也没有磨坊,为了更加的贴切部落里的实际情况,让部落里的孩子们学习起来的时候更好理解与接受,所以韩成很是顺理成章的就将《小马过河》改变为了《小驴过河》。
并且还将里面的老黄牛给改变成为了曾经在部落出现过的、个头更大的犀牛。
前去磨坊也给改为了想要到小河的另外一侧去吃更好的草。
这样的事情,对于韩成这个文科生出身的人来说,简直不要太随意。
写完之后,自己拿起来看看,欣赏一番,除了字有些难看之外,其余的没有一点毛病。
当然,既然是课本,那么就不能只能是干巴巴的一篇课文。
在每一篇的课文后面,也需要做一些比较有趣味性的东西。
比如在后面将第一次出现的生僻字给标注出来,让人进行多多的读写。
提出一些比较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部落里学习的人进行思考,比如《小驴过河》这篇课文后面,韩成就问道,为什么第一次的时候,小驴没有过去河?后来为什么过去了?通过小驴过河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