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秦良弼也有了成见了。
风会,在马军中已经通过抗辽战争与在日常中的工作生活竖立了过人勇武与威信,只是在将士信任和追随方面还有待加强。等时日稍久了,能超过秦良弼的威信了,就可以动手了。
不止如此,赵佶还改回了马军司老军制,把马军司单纯变成了个军事管理衙门,本司直属不再有大将和大军,秦良弼手下就是些功能性职差官员和办事员,另外有五百衙门亲军卫队。
而风会的只有将没有兵的空壳子捧日军则配备兵力多达到八千之众,几乎占了步骑合流后的新马军司三万骑兵中的三分之一。
这八千兵力中有原本的骑兵,有新并入的步骑,所有兵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精锐。
这是欺负秦良弼等不在京城的便利空当下手搞的。
没叛国的参战诸将中,只有党世英党世雄哥俩直接快马回京了,积极活动免罪并且还能得便宜。他们是高俅最依重的心腹大将,高俅肯定力保他们。
其它人就没这个自信了,即便是赵佶亲自安插的那些人也不敢轻易回京。
赵佶就是以此让呆在外边不肯回京领罪的这些将领先吃个哑巴亏,也是让风会趁机牢牢执马军牛耳。同时,他又安排了个自己的人担任马军司副都虞侯,加上捧日军都虞侯共同牵制风会。
剩下的人事任命,赵佶一时也不知怎么操作才好,就交给孙傅具体考虑好做了建议再说。
这也是安抚还在满脸不愿意接任的孙傅:你看,朕把组建大权交给你了,就象当初交给欧阳珣一样,你可以从军中再次挑选合意的人才用,朕如此信任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对马军司下属的诸卫军的主要将领人选都能建议,甚至能说了就算,秦良弼又正是马军副帅,孙傅自然就高兴了,终于愿意接手马军司帅权,并对天子发誓定要搞出个样子来。
赵佶也是这些日子里折腾得要死了一样的累了,见孙傅有了积极性,索性也懒得再多事了。
也果然,一改口宣布秦良弼升任为副帅,风会为都虞侯,皇帝和高俅的那些烂人都下台了,马军司骑兵的心情就爽了,熄了火气,罢了不行就干脆反了的凶恶心思。军心恢复安定。
孙傅心中早有数,动作很快。提供的名单当天就交上去了。
按孙傅的推荐,马军司新的诸卫将军无论人品怎样,都是通马战而且血性未泯还能打的,原来由皇帝安排的那些会做官却不能干事的所谓忠诚可靠的人才,统统涮去了主副将位置,甚至干脆赶出了马军司,由朝廷另行安排,只有那些本事不大却还肯实心干点正事的定为了正副都虞侯的职缺,方便皇帝监控马军.....,赵佶阅后,和童贯稍商量了一下,略作了调整就同意了方案。
不同意也不行啊。否则,呆在外边的秦良弼等马军真正人才未必肯回来。
赵佶冷静下来后也真草鸡了,再不敢只听信高俅的,这回连叫来高俅参与商量都索性不了。
这也是安抚童贯。
童贯对他这个皇帝最信重高俅,也冷了心,肚子里的愤闷意见也大着呐......
新的任命传到秦良弼等人那。这些将领果然舒了口气,听候召唤立即和传旨太监回了京,向皇帝认罪并感恩.......快活地走上新岗位。
早早跑回京的党世英党世雄哥俩就郁闷了。
他们屁没捞着,该干嘛干嘛去。
这让他们猛懂了个道理,时代变了,一切由残酷的现实逼着做相应决定,安排谁当什么官谁享受荣华富贵的事,皇帝至尊说话也未必好使了,何况是区区高俅。高太尉也靠不住了......
就在赵佶鸡儿整净耽误工夫时,天下起义风潮已成似乎能卷天的大势。
起义先行者:没角牛杨进和丁进窜出山区,亢奋地到处鼓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