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除了用餐与入厕,大部分的时间里李安然都假装着靠在椅子及墙壁间“睡觉”,引得了身边知情人士好几番的好心关切,搞得他都不免感到少许不好意思。而显然在这些人眼中,棒梗以及贾家其他几位异类确实是少见的人物。等到了第二天,大家都开始相互熟悉起来,李安然也不想显得过于孤僻,便自然而然地加入到聊天的圈子中,但依然谨记父亲和姐姐的教导:多听多看,少说少做。不仅这样,他甚至连自制的快餐面都没有拿出来吃,怕引来太多注意。只拿了一些面饼、卤蛋,还有一些小菜。即便如此,这顿饭的质量也要比许多知青的好得多。对此李安然并没有吝啬,不过也没有四处赠送,而是与旁边的几位知青分享了一下。大多数时间,他都倚在那儿,似乎在闭目养神或玩着什么,久了大家也就习惯了。火车一路走走停停,每次停车都有一批知青离车而去。由于是专列,并无新知青上车,车厢内的空间逐渐变宽敞,连原本待在车厢接合处的棒梗也有了固定的座位。火车开了整整两天两夜之后,终于轮到李安然下车了。到站是一个颇具岁月感的小车站。这次下车的人并不少,不过出站之后,大部分人便分道扬镳了。因为彼此已有所交流,在离别时还纷纷叮嘱对方要保持联络互相照顾。虽说不一定能成真,但对于那时的人们来说,这种承诺意味着许多。离开车站后,他们由当地负责人送往汽车站继续前往不同的目的地。李安然一点也不觉得累,在这段旅途中,他的实力又晋升了好几个等级,身体完全不见丝毫疲劳。同他一起登上同一班汽车的有另外八人,包括棒梗在内。不知道是出于李主任的有意安排还是机缘巧合,在李安然私下了解到这人所在的村庄距离他的地点实际上并不远,直线距离甚至还不到十公里。九人在车上花费一天时间之后行程未尽,还需要跋涉一天一夜的山路才能到达最后目的地。幸好,相关地区已有先例并作出适当规划。所有接纳插队青年的村屯皆派遣代表驾驶牲口驾车前来迎接他们。让人惊讶的是,除了李安然独自一人外,其他八个知青分作了两队去了相邻的两个村庄。在那些知青眼中李安然看起来很是孤寂,毕竟在这不熟悉的土地上如果没有个相对熟悉的同伴,日子可能不好过。即使棒梗也露出了明显的幸灾乐祸之情。但是没有人明白其实这就是李安然希望的结果,他宁愿一个人。等八人都散去之后,李安然稍待片刻,利用周围无人注意的机会悄悄从另一个维度的世界取了些行李物品,要知道抵达后就再没机会这么操作了而不用编瞎说来圆谎了。原本的两大包物品现在已经变成了五个,里面塞满了吃的、穿的、用的和住的各种东西,单是瓶装白酒就足足装了一小箱。等到李安然收拾好行李后,过了好一会儿,才看到一辆驴车缓缓驶来。“您是知青同志吗?”赶车的老大爷看起来年纪已经不小了,讲话带着浓浓的当地口音,幸好还能听得懂。【为了避免文字上的麻烦,这里的方言对话全部采用普通话表达,请大家理解。】“是的,大爷,我是知青。”李安然微笑着点头,心里有些小激动。“您是岗岗营子的吧?”“是的,真是不好意思,耽误了点时间。”老大爷很礼貌地从车上下来准备帮李安然拿行李,“来来来,我来帮你拿行李。”“不用不用,”李安然连忙摆手,直接把两大包行李丢到了已经放了一些货物的车厢里,“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叫我安然就行。”“好吧,安然,那你坐稳,我们要尽快回去了,要不然太晚了。”老大爷笑着点了点头。等驴车重新出发后,清脆的铃声也随之响起。“大爷,我想问一下,咱们村以前是不是也有过知青?”李安然好奇地问道。“有的有的,最早时共有六个。”老大爷回答道,“我记得是四个男知青和两个女知青。但是,后来你们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人数也不像当初那么固定了。”“那现在村里还有几位知青?”李安然接着问。“现在村子里剩下五个知青
第22章(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