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继承人问题-局势扭转(1 / 3)

随着武氏家族恶行的不断曝光,以及李唐宗室谦卑态度的展现,朝堂内外支持李唐宗室的声音如汹涌的潮水般越来越大。武则天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微妙而又关键的变化,她心中十分明白,民心的向背犹如那定海神针,对于皇位的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个华灯初上的夜晚,宫廷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巍峨的宫殿内,灯火辉煌,宛如白昼。五彩斑斓的绸缎从殿顶垂落,随风轻轻摇曳,仿佛梦幻的彩带。巨大的烛台上,蜡烛燃烧得噼啪作响,散发出柔和而明亮的光芒,映照在众人身上。珍馐美馔摆满了一桌又一桌,香气四溢,令人垂涎欲滴。丝竹之声悠扬婉转,萦绕在整个宫殿,营造出一种奢华而热闹的氛围。

武则天端坐在主位之上,身着一袭华丽无比的金色锦袍,锦袍上绣着栩栩如生的凤凰图案,每一根羽毛都仿佛在烛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随时都会振翅高飞。她头戴凤冠,凤冠上的明珠璀璨夺目,随着她的一举一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她的目光看似平静地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但实际上却在不动声色地仔细观察着大臣们的态度。

宴会进行到一半,气氛愈发热烈。武则天看到,许多大臣纷纷围聚在李唐宗室成员周围,他们面带微笑,眼神中透露出真诚的亲切。一位身着蓝色朝服的大臣,正恭敬地向李显请教一些治国理政的见解,一边倾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钦佩之色,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实乃真知灼见。殿下对民生的关注,以及对国家发展的长远规划,让在下深感佩服。若殿下将来能执掌江山,必定能让我武周更加繁荣昌盛。”

李显则谦逊地笑着回应道:“大人过奖了,李显不过是略陈己见。如今武周能有这般繁荣,全赖陛下的英明领导以及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李显愿为武周的未来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与各位大人携手共进。”

而在另一边,武氏家族成员的周围则显得有些冷清。武三思试图与几位大臣交谈,可大臣们只是礼貌性地回应几句,眼神中透着敷衍,不多时便借故离开。武三思看着大臣们离去的背影,心中既愤怒又无奈,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武则天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暗自思忖。这时,太平公主走到武则天身边,轻声说道:“母后,您看如今这局势,大臣们对李唐宗室的态度明显不同往日。武氏家族近来行事太过张扬,引得民怨沸腾,朝中大臣也多有不满。反观兄长,态度谦卑,一心为武周着想,倒是赢得了不少人心。”

武则天微微点头,轻声说道:“朕也看到了。民心如水,既能载舟,亦能覆舟。武氏家族这般骄横,实在是辜负了朕的信任。李唐宗室此次倒是让朕刮目相看。”

太平公主接着说道:“母后,依女儿之见,如今局势已然明朗。若立兄长为嗣,顺应民心,朝堂上下也能齐心,更有利于武周的稳定与发展。武氏家族虽有过错,但毕竟是我武周的亲族,日后可加以约束,让他们辅佐兄长,共同治理国家。如此,既能安抚各方,又能确保武周江山的延续。”

武则天陷入沉思,并未立刻回应。她的目光再次扫过全场,看到李唐宗室成员与大臣们融洽的交流,又看到武氏家族成员略显尴尬的处境,心中越发纠结。

此时,一位老臣走到武则天面前,行礼后说道:“陛下,臣斗胆进言。如今朝中局势,支持李唐宗室者众多,实乃民心所向。陛下开创武周,功绩卓着,若能顺应民心,立李显殿下为嗣,必能让天下归心,武周也将迎来更加繁荣的未来。武氏家族对武周的贡献,陛下可另作嘉奖,让他们在朝中继续发挥作用。还望陛下三思。”

武则天看着老臣,缓缓说道:“爱卿所言,朕会慎重考虑。这皇位传承之事,关乎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朕需为武周的千秋万代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