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留给历史评价吧(1 / 5)

讲真话,楼令能够拿出成体系的理论,完全复刻文明瑰宝中典籍却是做不到。

拿《道德经》来说,全篇有五千六百一十二个字,算是字数不那么多的一部典籍。

问题来了,现代有多少人能够一字不差的将《道德经》背诵或默写出来呢?不能说绝对没有,只是恐怕没有几个。

另外,老子写的是《德经》和《道经》这两部着作,现代的《道德经》其实是经过好几次修改的产物。

以为老子只是思想家吗?不是的。他的着作中涉及到的领域多到吓人,从怎么治理国家,到怎么经营军事变得强大,以及升斗小民怎么样可以过得更舒服,几乎是应有尽有。

老子也就是李耳,他并非是什么大贵族,怎么可以牛逼到这份上呢?因为他不需要有广袤的封地和臣民,作为周王室典藏室馆长的他,有着同一时代其他人所没有的便利,能够翻阅周王室典藏室里面的所有典籍。

而周王室可不止是珍藏了文学性质的藏书,不要忘记还包括容纳来自各国的史书,

史书对于其他王朝来讲,可能也就是史书而已。

在西周和东周,史书的作用是什么?

姬姓子孙散出去建立自己的邦国,周天子委派史官到各诸侯麾下,史官记录发生的大小事情,便于周天子了解各国具体都发生过什么事情。

看出是什么性质了吗?可以将史官理解为是周天子派出去的监察纪委,对各诸侯国进行监督,同时也担负随时汇报的职责。

周王室利用这一套体系控制了一众诸侯两百余年,各个诸侯国也利用这一套体系取得较大的互信,直至周王室东迁变得没有实力,无力去扭正诸侯的错误,才让这一套体系失去建立之初的作用,变成只是记录发生过什么事情。

既然在列国的史官负责记录发生的大小事,能够想象到里面的内容会有多么丰富了吧?

在想要获取知识和信息无比困难的时代,成了图书馆的馆长,有权去阅读所有典籍,只要不是太过蠢笨,一定会变成文学领域的大拿。要是个人能力再强一些,下到天文地理,上到制国治军,恐怕会是无一不精。

所以了,封建时代的图书馆馆长经常出现大能级别的人物,古时候比较广为人知的人便是老子、孔子、荀子。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伟人也在北大图书馆当过管理员吧?

“或许……,我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将简体字普及出去?”楼令刚才细想自己记得多少知识,想了好久越想越脑子一团浆糊。

理论的核心和框架都存在,更细节的内容需要梳理,想要完成任何一部着作,所需要耗费的时间都难以想象。

那就注定楼令很难独立完成哪一部着作了。

在当代,存在的字体多到难以想象,哪怕是在同一个国家,各个家族的字体都能够不一样。

而大多数的字体不止笔画多,形状也是比较抽象。关于字体抽象,本身就是象形文字出现的基础,主要是根据实物进行描绘。

楼令不知道提早普及简体字对不对,只知道简体字起码更便于书写。

“拼音肯定也要跟上。这样就不止是书同文,读音也一样了。”楼令这是从士鲂想要派人到楼氏学习,找到了输出的方向。

至于着作?楼令会学习众多的导师,只拿出核心和具体框架,再群策群力去最终完成。

事实是什么?后人所看到的很多着作,其实也是经过不少代人修改或是优化的最终作品。

比如说《论语》就是由众多人合力完成,《尚书》干脆就不知道有多少人进行过修改或是优化,每一个时代的《易经》也是不同的版本,《诗经》则是被删除了大部分篇章;现代,出现在教科书上的一些文章或是诗词,其实很多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