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
郤氏当然有铁甲。
楼氏前前后后出售了一千三百套铁甲给郤氏。
以正常的情况,郤氏当然不会列装一千三百人,应该列装九百人到一千人之间。原因?当然是因为需要留作备用。
郤氏用作与“左右广”交战的部队,身穿铁甲的人不超过五百,穿着木甲或布甲的人应该是八百左右。
楚军“左右广”的披甲率约是六成,也就是三千左右披甲。
那么,即便是郤锜将一千三百多披甲的士兵集中一处与“左右广”交战,不是还差了一千七左右吗?
交战进入僵持阶段,哪一方的披甲率高,优势会比其它交战态势更为明显。
看一看郤氏与“左右广”的伤亡比对就知道了。
一开始,郤氏死伤两人能换到“左右广”一人。
进入交战僵持阶段,郤氏往往要死伤五人左右才换到“左右广”一人。
那不止是“左右广”披甲率更高的关系,跟平均的兵源素质差距也有关联。
楚军“左右广”择优再择优而选,尤其还披了甲。
郤氏是正常征召组建编制,披甲率也不高。
用“有心算无心”形容有些不恰当,意思却是那么一种意思。自然是“左右广”的伤亡比郤氏更低。
同样的道理。
晋军由“大夫”、“士”、“徒”作为骨干或主力,搭配了“羡”这种有经过正经训练的士兵。
楚军也有自己的“大夫”、“士”、“徒”,问题是存在更多没有正经训练过的农夫与蛮人。
素质更高的“左右广”伤亡比郤氏所部低。
素质更高的晋军在全局上却是比楚军的伤亡更低。
有什么毛病吗?完全没有的事。
栾书担忧的事情是作为扛线的郤氏所部扛不住,不奢望旬氏所部或上军其余家族能够扛得住,造成中间被突破,引发整体的糜烂。
暂时看上去,郤氏没有出现颓势,哪怕伤亡惨重都还是扛住了“左右广”的攻势。
问题是什么?刚才就用了“暂时”这样的字眼。
栾书不敢也不能派人去问郤锜或中行偃还能够扛多久,只有等郤锜或中行偃觉得扛住主动求援或是汇报。
“我们效仿楚军战法,暂时没有取得成效。”士燮的意思是,加强左右两翼的攻势,试图包夹楚军的计划没有成功。
楚国君臣已经在玩命。
他们当然不是自己下场拼杀,舍得不计代价维持住战线便是拼命的一种表达方式。
“等等,再等等。”栾书知道只能这样了。
交战已经进入到比拼意志的阶段。
以往常的旧例来看,进入比拼意志的阶段,十次有七次是晋军拼赢了。
刚才,栾书着急的事情是己方伤亡有些惨重,担忧即便打赢了也是惨胜。
没有打赢?那当然是输了啊。
士燮盯着看不到的楚军后方,悠悠地说道:“楚国君臣或许会调动部队增援。”
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一旦楚军调动部队增援,晋军这边就能够合情合理展开新的调配。
为什么不能是晋军现有动作?这个关乎到谁先调动部队增援,等于谁认为自己扛不住要输。
晋国或楚国的两边君臣都清楚一点,两国时隔那么久再展开这种规模的大战,赢要赢得不会产生争议,才能够让诸侯服气与忌惮,有利于接下来行使霸主权利。
无论哪一方依靠投机取巧赢了,或是赢得不够漂亮,自然会让霸权不那么稳固。
如果晋军高层这边处在劣势,自然顾忌不到那么多,问题现在是晋军占据优势。
楚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