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有一部名为《十二生肖》的电影,就是以这些铜首为主题的。
关于它的出处,正是在圆明三园中,长春园的北墙界内,一座仿欧式园林里。
俗称西洋楼。
这西洋楼是乾隆下旨建造的。
当时,乾隆觉得圆明园里有太多中式的东西了,想整点花活。
再加上当时宫廷里活跃着大量的西方传教士。
乾隆从传教士那边看到了西方园林景色和喷泉的图片后就特别喜欢。
开始命令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等人设计监造了西洋楼。
在西洋楼的设计中,大水法的应用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所谓‘水法’,听着洋气,其实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华国词。
说的是用水的方法。
其实,在西洋楼建成之前,圆明园内已有水法原理的应用了。
只是早期的水法应用和西方传统的喷泉有所差别,而且规模比较小。
在传统的中式园林中建造一个西式的水法也不协调。
于是郎世宁便在西洋楼里模仿呕州。
建造了一个十二青铜兽首的大水法。
其实,这十二水法青铜兽首,是兽面人身水力钟的一部分。
它本来是圆明园西洋楼前的一组雕塑。
同时兼顾两种职能。
装饰和报时。
到了一定时辰,就会在相应的生肖雕塑的嘴里喷出水来。
以龙首为例。
辰龙,上午七点到九点的辰时。
龙嘴里就会喷出水来。
提示宫里的人,现在时辰是辰时,该干嘛就干嘛去。
西洋的水景和华国的传统水景不一样。
西洋水景需要极大的动力装置。
华国传统水景则讲究曲院风荷,小桥流水,易曲不易直。
追求的主要就是一个‘静’字。
而西洋水景就不同了,喜欢热闹,大量碰水。
刚开始,郎世宁设计的是人体喷泉。
只是在当时的华国,女人暴露肌肤都不符合道德规范,更别提在皇帝的离宫里,建造果体女人的雕塑了。
所以,这个方案,直接被章总给否决了。
于是,郎世宁改变思路,改成了具有华国传统理念的兽面人身像。
十二生肖的形象自古就有,与华国文化非常贴切而且具象。
他就按此设计并铸造了十二生肖。
这十二个生肖铜像带有明显的西方风格。
主要体现在造型上都比较逼真。
清宫档案中记载,所有喷泉同时打开的时候,水法之声,数里外都能听到。
到了1860年,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时,这大水法其实已经坏了很久了。
所以,当时,没什么人盯着这东西。
英法联军也不是傻子,它们喜欢抢一些艺术性比较高,便于携带的东西。
十二生肖兽首跟传统的华国艺术品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大水法再好,也只是放在院里的一个布景。
退一万步来说,跟水龙头的用处相差不大,只是比较豪华一点的水龙头。
加上兽首用铜铸造,在重量上比之书画类要重上许多,不便搬运。
对于呕州人而言,虽然兽首没见过,但是铜做的一些雕塑在欧州还是比较普遍的。
说起来,这东西也就做的比较细致,符合西方人的审美。
于是,尽管这东西沉重,最后还是被英法联军给一股脑的运走了。
当年圆明园可以说遍地奇珍异宝。
如现在在大英博物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