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系缚,如鸟出笼。笼子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这个明了的心本来是无障碍的,它“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我们一念颠倒的无明以后,就产生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就产生了根尘识,所以我们这一念心是被根尘识所障碍。你看,你眼睛看到一个色,你很自然就心光外泄,就跑出去了;耳朵听到声音,你也习惯地心随境转。所以,我们平常的问题就是被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给障碍住。
那么尊者他一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时候脱离了身心世界内在的根跟识,也脱离了外在的六尘,“离垢销尘”,远离根识的污垢,也消灭了对外尘的执着,所以法眼清净。法眼是空观的智慧,他能够了知一切法,了了分明,但是不为一切法所系缚,内心是一味的清净,而成就阿罗汉果。如来亲自印证我成就小乘的无学道。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还味旋知”。这个“味”就是指他的味觉。他内心的这个舌根接触滋味的时候,他不随外面的酸甜苦辣的滋味所转,而回光返照这个能知的是谁。说为什么我能够知道酸甜苦辣呢?知道酸甜苦辣的是谁?这个时候,他问到这个“谁”的时候,他的心本来是向外,现在开始向内。向内以后,这个时候就悟到了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他依止这样的一个法门,“斯为第一”。
其实《楞严经》就是在破根尘识,因为所有的问题都从这个地方来。六根跟六尘一接触的时候,一碰撞的时候,就把六识创造出来。你看唯识学是怎么样?唯识学是事后才处理。唯识学是六根跟六尘接触了,已经产生六识了,那我再来对治。你把问题创造出来了,我把问题再慢慢收拾起来。垃圾已经创造出来了,我把这个垃圾好好扫干净。你再创造,我就再扫一次,“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唯识的观念就是这样,它是从识来对治。《楞严经》就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说,你把垃圾创造出来,那你垃圾为什么会出来?它看问题看得更加地深入。唯识学是根尘碰撞以后产生了六识,六识里面带动了我执法执,创造了烦恼,所以它从六识当中去对治。《楞严经》是从根本,在根尘碰撞的时候,它就把根尘破坏掉,连识都没有出现。你看他的圆顿止观是从这个地方下手。这个止观,你要能够掌握它的方法,掌握它的技巧,对临命终时候的正念非常有用,非常有帮助。
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