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讲】(6 / 8)

实,在打佛七的时候你会发觉,我们佛号念得最好的那一支香就是:第一个,我忘掉我为什么打佛七,忘掉得失利益;第二个,你那个色身,这一块肉,六七十公斤这个色身也要忘掉;第三,最后,谁在打佛七也忘掉。这个时候你这个的心跟佛才打成一片。就是这样子。

你说,我们为什么佛号念不好?心有千千结嘛。我们就是在这个五阴身心里面到处惹尘埃,把自己的能量都耗损在这个地方。所以,那个木匠的意思就是说,我不是有什么样好的技术,我是调整我的心态而已。很多人说,哇!你是跟谁学什么技术?不是。心态决定你的状态。就是我在做这个钟架之前,我善调其心!做了这个工作。

当然,到这个地方为止,佛陀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菩萨应该用什么样的心态来修学会比较圆满,是这个意思。

好,我们再往下看。

丙二、广破余疑 分二: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丁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这一段是广泛地破除二乘的无学之人心中的疑惑。我们解释一下。

蕅益大师说,其实前面三卷的经文,佛陀对于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道理,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但是二乘之人有一个问题,法执特别重。烦恼障轻,所知障很重。他对于前面佛陀所说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四科,这个相状是生灭的,而且都是一念心性所显现的,他产生疑惑。换句话说,我们一念心性即空,它是不变,这一部分阿罗汉他同意,我们这一念心性是空性。即假,它能够“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它会变现种种的五阴。随缘这一部分,阿罗汉听了以后,听不懂。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又怎么能够创造外境呢?说是外在的世界是内心所创造的,这怎么可能呢?因为二乘人一路都是把心跟境是切开的,所以它这一段产生很大的疑惑。就是心境之间的互动,内心怎么创造外境,外境又怎么回到心性,这个观念它产生了很大的障碍,所以佛陀必须再继续说明。分两段:一,明事理性相本融;二,明迷悟因缘无性。

继续阅读

丁一、明事理性相本融 分三:戊一、疑请;戊二、许宣;戊三、正说

先看第一段,明事理性相本融。这个事相就是我们的五阴身心,生灭变化的;这个理性就是现前一念心性。那么心性怎么能够创造事相,事相又怎么回归到理性,这两个观念要怎么融通呢?佛陀必须再加以说明。这个地方分成三段:第一个,疑请;第二个,许宣;第三个,正说。

戊一、疑请 分二:己一、叙敬;己二、叹述

我们看,二乘人心中有疑惑来启请佛陀开示。“疑请”当中又分成两段:第一个,叙敬;第二个,叹述。

己一、叙敬

我们看叙述的一个恭敬的仪式。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佛陀讲完了四科七大,阿难尊者也开了悟,用偈颂赞叹佛陀,也发了愿。这个时候,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满慈子,在大众当中站起来。因为他要请法,不能坐着,要从座位站起来。站起来以后,“偏袒右肩”——这是印度表示恭敬的一种仪式,然后右膝着地,双手合掌,内心恭敬,来白告佛陀。这是说,他本来是坐着,这个时候站起来请法。

己二、叹述 分二:庚一、叹教;庚二、述请

我们看己二的“叹述”,赞叹、叙述佛陀的功德。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叹教;第二个,述请。

庚一、叹教

先看赞叹大乘教法的殊胜。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大威德世尊”是赞叹佛陀自受用的功德。佛陀以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