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个五色的圆影是灯光的关系才出现的,是因为有灯光才产生的,那么这个地方有个问题了:为什么一个非眚之人——一个眼睛健康的人看不到呢?你说是灯光有,但是为什么你看到的五色圆影,他就看不到呢?所以这个不合理。而此五色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够说它是从灯光而来,这是不对的。如果说是从能见的眼睛而来,那么这样有一个问题:能见的眼睛——这个见分已经变成了五色圆影,它是从眼睛而来,而眼睛又看到自己!这样子的话,这个赤眚之人又看到圆影,那变成自己看到了自己,这个不合道理。
所以,它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五蕴身心,我们现在产生一个人的形状、想法、思想等等这个五蕴身心,你说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眼睛而来——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不对!你看,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时候,佛陀摄用归体,进入正念真如的时候,佛陀看不到五蕴身心,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五蕴身心不是我们本来有的。你说五蕴身心自己产生的,也不合理。它怎么会自己产生呢?所以这个地方,它不是灯有,也不是见有。这个讲到“非即灯有,非即见有”。
继续阅读
但是它也不离开,“非离”。
(二)非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阿难,假设这个五色圆影是离开了灯光而另外有它的自体,它跟灯光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么这个也有问题了。我们应该离开灯光去旁观这个屏风或者几筵(几筵就是桌子),你看桌子有没有圆影?那是不是有圆影出来呢?事实上没有。所以它也没有离开灯光。
如果说它离开了我们能见的眼睛而有、离开了见分而有,既然是离开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么为什么这个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到呢?所以他也不离开眼睛。
这个地方就讲出一个消息:当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显现这个五蕴身心的时候,这个五蕴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它非即非离,是这个道理。这个地方就是说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离的关系。
三、详示妄因
我们再看下面。
(一)法说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这一段诸位要注意,这一段的消文不容易。
所以阿难你应该了知,这个“色实在灯”,这个五色的圆影的的确确是在灯光当中显现出来的。你看,你是看到灯光,它才有五色圆影的,所以它的确是在灯光中显现出来,它没有离开灯光。但是它的产生,必须以见病当做影,它必须有眼睛的毛病才能够显现出来。
因此之故,“影见俱眚,见眚非病”。所以,当我们能见的见分,去看到了这个所见的影像的时候,其实都是赤眚所产生的。而“见眚非病”,事实上我们这一念清净广大的见性,它本来是没有赤眚的,是因为你的眼睛中产生了赤眚才有影像的,但是我们本来也没有赤眚。所以“终不应言”,你不应该说这个五色圆影是灯所有或者是见所有,也不可以说是离开灯而别有,或者离开见而别有。因为它就是这一念心性——这个健康的眼睛突然间产生了赤眚,所以才看到了五蕴身心。那么我们一念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才产生了生死轮回。这个生死轮回,它本身不是心性本来有的,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是这个意思。
(二)譬喻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 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