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先作一个总结。
这时如来普告与会的大众说:我们总结前面的——包括阿若憍陈那的自己开悟的叙说,包括佛陀跟阿难尊者表演这两段的开合摇动的道理,我们可以作一个总结。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在静坐的时候要经常注意两个问题:第一个,我们的心有一个变化的,从微细来说有一个摇动的心,在整个生命当中有一个来去的生命。你看,心有刹那刹那生灭;我们的生命有生老病死。第二个,不管你的生命怎么变化,不管你的心怎么生灭,我们的见性本来不生,也就本来不灭。所以,我们可以说,手有开合,头有摇动,但是见性没有所谓的舒卷,没有舒展跟曲卷之相。
古德说,这一段经文是整个大乘止观的心法。你在修大乘止观,首先你要认清消息,就是你要知道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你才能够弃生灭,守真常,生起微密的观照。禅宗说,你不能够了解你的本心的生灭跟不生灭,你没有资格住茅蓬。你连什么是生灭心,什么是不生灭心;什么是贼,什么是主人,你都搞不清楚,你根本没有办法生起圆顿止观的。这个地方是作一个总结。
寅二、责失
【第十四讲图四】
我们再看第二段的责失。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这里作一个责失,说凡夫虚妄相——我们以一期的生命的变化来当作我们的身心世界,以整个生灭的变化的外境来当作我所。前面身心世界是自我,这个外境是我所有,产生能所。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而从本性当中产生了能所:一个能见的身心,一个所见的外境。这个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一念的妄动。那么一念妄动以后,这个事情就出现了。“从始洎终,念念生灭”,烦恼就出来了。一个人向外攀缘以后,就会产生得失心。得到以后就起贪,得不到就起瞋。为什么会有贪瞋烦恼呢?因为你向外攀缘,落入了能所的对立就起烦恼。这念念生灭就是起惑。有了烦恼,慢慢地坚固以后,他就会造业,就会“颠倒行事”。遗失真实本性就造业了,就造作很多很多的生死的业力。由这个业力,“性心失真”,就失掉我们真如本性,就创造很多很多的变化的果报。我们面对这个果报,就把这个四大的假合当作自身相,以六尘缘影当作自心相,对一期的生命当作自我,“认物为己”,从今以后就失掉我们的真如本性。就像一个大海,我们只相信一个小水泡,而不再相信整个大海,所以在整个三界当中“自取流转”。也就是说整个三界的生死,都是我们自作自受,自己攀缘外境,自己去造业,自己创造一个果报,然后把这个果报当作自我。如是地恶性循环。
继续阅读
有一个禅师去参访石头希迁禅师。禅宗的人他讲话是简单扼要。他说:若相契者留,不相契者去。意思是,你跟我开示一句话,我听了相应,我就留下来;不相应我当下就走。石头禅师在石头当中打坐,他一句话都不讲,保持默然。这个禅师等了一段时间,看石头禅师都没开示,他觉得不相应,拿着包包就走。走到一半,石头禅师讲话,说:大德!这个禅师就回过头来看石头禅师。石头禅师就诃责他说:你作么回头?你为什么要回头?你知道从生至死就是为了这个吗?这个禅师当下开悟。
为什么他听到声音以后回头呢?就是我们讲阿难尊者,佛陀放一个光明,阿难尊者就往左边;又放一个光明,他往右边。就是,我们从生至死就是六根攀缘六尘,去造作很多的业力。就是这样子嘛。从生至死就是因为这个。所以说我们要回光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