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通。
张宏城这番动作,无疑是在告诉所有人:公面上的事可以通过王凤志和夏娟来向自己汇报,比较私人的事则可以通过于楷来转达。
这三个人可不可用、可不可信是另外一回事,张宏城现在需要的是让大家知道与自己的沟通渠道是畅通的。
这才是互信的良好开始。
张宏城之所以能知道这几个人,还是全靠那位于楷同志。
都说几十年后的人还会每日写日记,那八成不太正经。
但放在这个年代,写日记是很多人的日常习惯,毕竟大家没有手机和网络。
而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写回忆录的人也多数是有知青生活经历的人。
胖子胡宇知道张宏城要去红旗屯知青点,特意花了大价钱搞到了一本回忆录。
执笔人正是于楷,是他在后世根据七八个人的日记编写的《红旗屯的岁月》。
书没出版,但当年红旗屯的知青们一人拿到了一本当做收藏。
这就很好理解为什么张宏城知道王凤志和夏娟两个名字。
王凤志是于楷回忆录里着墨很多的一个人物,不光是因为他日后会牺牲在南疆,更是因为这个人为人处事很有古风。
夏娟也是于楷回忆录里经常出现的人物,性格泼辣直爽,算是女知青们的传话筒。
根据于楷回忆录记载,张宏城知道现在知青点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压根就不是与村民发生的那场冲突,而是冲突之后隐藏的事件。
继续阅读
红旗知青点一共有四十二个知青,全都是插队知青。
可偏偏他们没有住在旗口村或者黑岭子村,而是集中在了深入湿地的地方耕作。
按照一般的插队流程,插队知青的口粮是要找队里先借,到了年底收获再扣除。
但红旗屯初建,知青们的口粮问题很快成为了佟全良和许长顺的斗争炮灰。
旗口村和黑岭子村互相推诿,要不是有的知青饿的不行直接跑去了县里告状,知青点的人几乎借不到一点粮食。
可红旗屯是入冬后成立的,知青们手里一点工分都没有,好不容易熬到开春,马上又要面临断顿。
之前被知青们嫌弃的队长已经找关系调到别的地方插队去了。
知青们找了好几次佟全良或者许长顺,都被他们用“等新队长到任再说”的借口给打发。
张宏城也知道佟全良和许长顺不会那么轻易的借出粮食来。
两个村仓库里的粮食是备着让村民们以备不时之需来借的。
他根本也没想过和那两个人打官司。
事实上,他巴不得知青点和两个村子关系越断裂越好。
因为知青点后面的那桩大造化,他可不想让那些人分一杯羹。
过了十分钟,王凤志和夏娟满脸古怪的走了出来。
王凤志手里拿着三个信封,夏娟手里抓着一大把粮票。
王凤志笑着对大伙说:“张队长来之前大概知道我们这里的情况,所以提前找朋友和领导借了不少粮票。”
“队长的意思是,可以先借给大家一部分应急。”
“每人可以借的粮票加上各自的存粮,上限是二十市斤。”
他指了指夏娟。
“要借的找夏娟登记。”
“再就是我被安排去城里买粮食,大家把自己需要额度和粮票、钱交给我,我一会儿就出发。”
有个矮个子知青冷笑了一声。
“去县里买粮食,那可是商品粮,咱们现在都是插队知青,谁敢卖给我们?”
王凤志业古怪的笑了,挥了挥手里的三个信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