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黄袍加身!(1 / 2)

【就这样,赵匡胤黄袍加身,带领一众部下返回了都城开封。

他严令部下不得惊犯太后和主上,不得侵凌公卿,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令者族诛。

石守信、王审琦等得知兵变成功,立马大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

范质这才反应过来,哪有什么外敌来犯,这明明是上了人家的当。可此时说什么都晚了,只能率百官听命。

赵匡胤一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禅位诏书,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开封,改国号为宋,建立北宋王朝。

赵匡胤登基后,并没有诛杀柴姓王公贵族,他封柴宗训为郑王,善待公卿旧族,可谓是历史上少有的没有大开杀戒斩草除根的帝王。】

看着天幕,赵聊天群里也是聊的火热:

--乾隆:“哈哈哈!这赵匡胤还算不错,比朱元璋和朱棣强多了,朱元璋为了登基弄死了小明王,朱棣登基弄死了他侄儿朱允炆,削藩比朱允炆削的还狠!”

--武则天:“赵匡胤的确有手段,不过我当年也是以女流之辈登基称帝,开创了一代女皇的先河。在位期间,我推行改革,选拔贤能,也算是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唐太宗:“赵匡胤的治国之道,颇有我当年的影子。我开创贞观之治,广纳谏言,任用贤才,使得大唐国力强盛。不过,赵匡胤的宽厚和仁义,也是值得称道的。”

--汉武帝:“赵匡胤的登基,虽然手段有些突然,但能够迅速稳定局势,不失为一位明君。我当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

--康熙:“各位前辈的治国之道,各有千秋。赵匡胤能够善待前朝贵族,不杀无辜,这是他的仁德。我当年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也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慈禧:“赵匡胤的宽厚,确实令人敬佩。不过,我当年虽然垂帘听政,但也是为了国家的稳定。只是,时局所迫,不得不做出一些艰难的决定。”

--赵匡胤:“各位前辈的治国经验,我都铭记在心。我虽然以兵变登基,但更希望以文治国,推行改革,选拔贤才,让百姓安居乐业。我相信,只有国家强盛,百姓富裕,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明君。”

--朱元璋:“赵匡胤,你的做法,我虽然不完全赞同,但你能够以民为本,不滥杀无辜,这是值得我学习的。我当年为了巩固政权,确实有些过激,但也是形势所迫。”

--朱棣:“赵匡胤,你的仁德,我自愧不如。我当年为了夺取皇位,确实做了一些错事。但我也希望能够以你为榜样,做一个仁德的君主。”

--赵匡胤:“各位前辈的教诲,我一定铭记在心。治国之道,千变万化,但唯有以民为本,才能长治久安。我会努力做到这一点,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胡亥:“呦呦呦,重八哥和朱老四这时候还装什么好人啊!正是扯几把蛋!”

胡亥的突然插话,如同平静的湖面被投入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群聊的氛围瞬间变得微妙起来,历史的长河在这一刻仿佛被赋予了某种戏谑的色彩。

--乾隆:“胡亥,你此言差矣。历史自有其评判标准,无论我们生前如何作为,后世自有公论。赵匡胤的仁德,朱元璋的决断,朱棣的雄心,皆是他们各自时代的烙印,不可一概而论。”

--武则天:“胡亥,你身为秦朝末代皇帝,或许对权力的残酷有着更深的体会。但请记住,每个帝王都有他的难处与抉择,我们不能仅凭一己之私,去评判他人的功过是非。”

--唐太宗:“胡亥,你或许对朕的贞观之治有所误解。朕之所以广开言路,任用贤能,正是为了避免重蹈你秦朝覆辙,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赵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