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虚极状态(谢谢“闵王”的灵感胶囊)(2 / 3)

疼痛,甚至感受不到时间,……

偏偏又跟昏迷、死亡的状态不同。

张天能够知道自我的存在,知道自己存在一片虚无之中……

不知过了多久。

张天从虚无之中,唤醒了一点灵光。

随之意识从虚无之中脱离而出,回归身体。

第一个在脑海里泛起的念头,就是紫阳真人教他的一句话——致虚极,守静笃。

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

意思是: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论道大会上,紫阳真人和白玉蟾给张天解释得极为详细。

奈何当时张天连小周天都没有打通,自然理解不了这种高层次的入静境界了。

北极一行后,小周天已通,现在又窥到了大周天的门径。

张天终于对这种玄乎的境界,有了自己的感悟。

这种境界,是一种比大蒙草原上的入定更深层次的境界。

一般来说,人修行时的入静分三个等级:身静、心静、意静。

前两个境界普通人都能够体会到。

身静可以简单理解为心平气和。

常年身静之人,百病不生。

而心静,在心理上又叫“心流状态”。

例如对某种事物痴迷到一定状态,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即为心静状态。

当初张天上太空进入九重天前的太空漂浮,以及在大蒙的入定,都属于“心静”状态。

但第三等级的“意静”,基本上未修炼的普通人很难进入。

“意静” 状态下,唯有意识独存。

意识之外,八面虚空,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不见一物,因此又称为“虚极”。

如果自我意识能够在这种状态长期稳定,即“静笃”,说明自身境界已经稳定。

否则的话,依然需要不停修行,以期能够随时进入这种状态。

不过,“致虚极,守静笃”只是讲述人修行的一种境界,而不是修行的目的。

修行的目的在《道德经》中也有描述,就在这两句话的后面。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意思为:维持住这种“虚极”的意静状态,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众所周知,越是心静之人,学习能力就越强。

在这种极致的意静状态下,能够领悟的世间真理,自然要比其他人更深刻。

随着灵光亮起,张天脑海中开始杂念泛起。

张天微微一叹。

可惜了,这种“虚极”的状态维持时间太短,来不及感悟任何东西。

当初在大蒙草原,自己入定之后,悟出了“四大基本力”修炼体系。

如果自己能够长时间处于“虚极”状态,说不定能够进一步完善“四大基本力”的理论。

毕竟现在的“四大基本力”修炼体系,只有磁力修炼是由于自己特殊体质,已经经过了验证。

其他的三大基本力,还处于理论假说阶段。

怪不得老子说的是“守”静笃。

想维持住“虚极”状态实在是太难了。

只要稍稍有一点点杂念,就会从这种完美状态中退出来。

进入之后,想要保持住,就需要严防死守,不让杂念进入自己的脑海。

但这又涉及到修行的一个悖论:你越不想什么东西,往往什么东西就越挥之不去。

正如后世那个很着名的故事——别想那只大象。

只有打破这个悖论,能够自由控制杂念,那才算是得道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