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 因粮于敌(2 / 2)

个营两千人,“浩军”两个营一千人,“中军”两个营一千人。其中“浩军”两营均是挑选精通水性的蜀军。

毕竟蜀军新降,还是要继续实施“掺沙子”战术,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同时下令,在福利待遇等方面对蜀军一视同仁,执行与南郑军方一致的赏罚和军功体制,将来攻下蜀地之后,实行优军优属的政策,让这些蜀军的家人也享受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荣誉感。

蜀军是五百人的标准营制,区别于南郑军方八百人的加强营制,如此既不伤蜀人自尊,又有利于对蜀人的控制。

至此,剑门以北的战事全部结束,南郑军方以极其微小的代价,全面平定了这一地区,占据了攻伐巴蜀的制高点。

总兵力不减反增,新增了氐人、蜀人、相氏巴人三方军力,俱酒控制的伐蜀总兵力达到了五万余人。

增加了一万多军力,粮草的供应就出现了一些问题。短期内,还是够的,但也有点供应速度减慢。长远看,由于粮道拉得太长,恐怕会出现问题。

俱酒自然想到了这个问题,南郑伐巴蜀,从体量上讲,也算是“蛇吞象”的逆天行动。解决粮草问题不能只靠大本营,必须“因粮于敌”。

继续阅读

因粮于敌,也就是以战养战!

《孙子兵法》早就曰过:“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从南郑到巴蜀,交通条件落后,输送手段简陋,即使是开辟了嘉陵水道,但组织大批量的粮食运输,负担极其沉重,同时运输线也是敌人袭击的重要目标。

“因粮于敌”战略,就是要尽量从敌方获取粮草,“掠于饶野,三军足食”,以减轻本国负担和后勤输送的压力。

同时“因粮于敌”也可削弱敌人实力、增加敌方军粮供应困难:“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古之名将,内必屯田自足,外必因粮于敌。

俱酒当即传下军令,要求先期入蜀的“蟜军”、“良军”、“潇军”:尽可能地从蜀地取得军粮布帛。

一要分众掠地,取其秋谷。对已经成熟的粮食抢割抢收,不给这些蜀国的大小奴隶主留下任何念想。

蜀地因为其完全奴隶制的特点,所有田地都是奴隶主的资产,底层蜀人连自由都没有,故而不存在与民争利的问题

二是破地降邑,取其仓粮。攻打城池后,必首先控制粮仓、府库等战略物资重地,不要轻易在这些地方实施火攻。

三是广收人心,民咸馈献。通过严肃军纪、帮助贫弱、宣传新政、砍柴挑水、打扫庭院等有效措施,拉近与普通蜀人的关系,争取蜀人支持,使他们心甘情愿地奉献一些物资,或者干脆反戈一击,就像牧野之战时调转枪头的奴隶一般。

四是打击豪强,抄获为资。打土豪、分田地,本就是俱酒制定的基本政策。打击大大小小的城主、堡主以及各级官吏,自然是伐蜀之战的题中之义。

这些奴隶主都是世袭的,经过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家资不可胜数。

取其一部分用来赈济蜀民,给蜀人一点甜头尝尝;

另一部分充作军资,这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

安排完这一切,俱酒计划召见“浩营”主将淳于浩,让其确保后方军辎和粮草的运输力度。

没想到淳于浩却主动找上门来了。

战国:让你弱国苟活你却逆天改命三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