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我们用银钱先换粮食,先让这数万人能够迁徙到辽东,其他地方的商家,让他们直接将粮食送到山海关,而价格上,我们给出了很大的优惠,原本一两一尺的玻璃,我们四钱银子就卖,他们都是商人,自然算的出来有足够的利益,粮食损耗自然有,但是陈粮更多,自然会源源不断的送往辽东。”
“此事不单单是为了这次流民的事,日后更是可以和盐引一起配合,让更多的民间力量为我大明的边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持,这样一来,朝廷的支出就会减少许多。”
朱由校的话让万历和杨吉等人不住点头,现在大明最大的支出就是边防了,每年的支出都在五百万两以上,实在让朝廷喘不过气来,众人也不给玻璃太大的期望,哪怕每年给朝廷减少十万两的支出都是意外之喜了。
可是旋即众人又想到一件事,这玻璃产业是朱威的,也是两位殿下的,和朝廷没有任何的关系,如今却将所得全部给了朝廷…
万历叹了一口气,问道:“你们想要什么?你们能说出来,朕就能给。”
这是万历第一次这样对朱常瀛和朱由校说话,两人对视一眼,而后异口同声的说道:“儿臣(孙臣)…只求父皇(皇爷爷)身体安康,我大明绵延不绝。”
“好…都是好孩子啊…”
“恭贺陛下…”
万历很开心,他对这个国家有责任感的,可是数十年与文臣的对抗,让这个国家变得摇摇欲坠了,他现在看到后辈如此,让他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至于太子,不论以前还是现在,他还是一点都看不上,但是这个孙子,他很喜欢,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考量。
万历这辈子见过太多人了,那番话,是否是自己想的,是否是自己说的,他心里跟个明镜似的,这次召见非常突然,就算是有人教朱由校说这些话,也不会应答的如此得体,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就是朱由校这个孩子,聪明,有想法。
“传旨…自古圣贤治国,皆赖英才辅翼。有功于国,得信于民者,实国家之栋梁,民族之脊骨。今朕承天命,膺历数,临驭万方,以彰其德。”
“桂王朱常瀛”,才德兼备,经世致用,卓选其一子,封端俞王,建宗庙。”
“朱由校,虽年少,但甚恭,德行俱佳,可堪大用,封皇太孙,仪仗车马尊旧制,可入朝听政。”
大明边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