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疑(1 / 2)

在上学的时候,会觉得教材上写的都是对的。

但是忽略了一个事实,教材也是人编的,是人编的就会出纰漏,九版《针灸学》里面至少有三处错误。

这不是在说教材不好,教材本来就是普及知识的,越中正平和越好,而不是越个性越好。

甚至为了普及效果更好,要编的低龄化,幼稚化,这一点在中医学教材上极其典型,李介宾不止一次戏称为中医扫盲书,这不是贬低,而是褒扬。

所以当你毕业之后,那么就要琢磨一下,这些东西从哪里来的。

而搞清楚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后,你会有种开悟的感觉,刘项原来不读书。

老刘看着李介宾写的这些伤寒心语,时而皱眉,时而释然,看的是如痴如醉。

出完题的华云秀看着这老头子被阿宾几张A4纸忽悠的一愣一愣的,忍不住好奇也拿出来一张看一看,结果就看上一句。

吴鞠通《温病条辨》一开头讲的治疗风温的第一方,桂枝汤是错的,应该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麻杏石甘汤。

这美女马上脸色晴转阴,看向李介宾的眼神儿也不对了。

李介宾耸耸肩,看看,大家本科的时候读的一样的书,结果学着学着,一个个都不一样了——这才对嘛。

历代医家是怎么搞的?

先秦之时,有《针经》,也即后世的《灵枢》,只因为当时药物峻猛,服之多暴毙,孔丘圣人之尊尚说,“丘未达,不敢尝”,我们现在说的本草,在那个时候翻译为毒药。

所以先秦时候,贵族们崇尚针灸这种不用药的治疗方法。

所以《黄帝内经》以针灸为首,方药反而不多,只有十三个方子。

后世称之为,有论无方。

汉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方书。

说到原始,就要有原始的思维,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比如说,秦朝是不炒菜的,也没有西红柿马铃薯,也做不了番茄炒鸡蛋。

没有张仲景的中医,难以想象那是什么样的中医。

没有《伤寒杂病论》,那么中医万古如长夜。

李介宾年少时读遍百家医书后,曾经点评:仲景用药,大开大阔,用药如将;叶天士蕙质兰心,运转如相。

看张仲景用大黄、附子、石膏、人参,捏来便用,汗吐下和该用就用,一手补阳大法,从太阳补到厥阴,那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而叶天士用药,顾护津液,连梨皮、甘蔗都要细饮,做的一手好文章。

如今再回首,只觉得自己当初如小儿戏言。

张仲景那是在开药吗?那明明是在驯服猛兽呀!

世人眼中的经方,精巧、高效。

李介宾眼中的经方,原始、野蛮,偏偏被张仲景一手好鞭子,将如此药效用到了疾病上。

皇甫谧说张仲景得到了《伊尹汤液经》,在此基础上广而扩之。

伊尹有很多个解释,其中一种就是厨师,最古老的方药,是从饮食中得来的。

现代人学中医,觉得非经方的方子,往往效果不好,而经方大多立竿见影,说破秘密,在于一个猛烈而巧妙。

自张仲景之后,唐宋医家很有意思,一直都是在编书,总结之前的药方。

《千金方》八千个方子;

《外台秘要》六千个方子;

《太平圣惠方》一万多方;

《圣济总录》一万多方......

这要感谢宋朝的皇帝都很重视医药,我们看到的《伤寒杂病论》为什么在宋朝被整理出来,跟官家的重视离不开关系。

他们不仅鼓励,还主动参与,《圣济总录》的序就是宋徽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