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教授的三组内的部分研究并不完全属于理论研究——这些研究的过程中既包括了对决策理论的探索与优化这种纯基础研究,也包括与技改项目等活动相关的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因此,基于王绶琯委员【2】的观点,我依据现行标准进行了如下的简单对比:
我国的全国民口的基础研究科研经费占比不超过百分之五,中国科学院的占比不超过百分之十五,(预估)数学所不超过百分之五十。
但在希羽组研究所,即使是从希羽组研究室至今,基础研究费用超过七成——这个比例是希羽组迄今为止的低谷。【3】
如果要按照刚性的严格标准来说,这样的分配比例不符合目前的文件精神,但这却是希羽组获得成功的必要非充分要素——在夏希羽的有力领导下,我们可以确信,有这样的分配比例不一定能做出成果。
但没有这样的比例,希羽组一定难以维持现有的科研产出水平……(此处略)
本月早些时候,我国明确提出了到20世纪末,中国工农业年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并将科学技术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高度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于这一提法,我曾认为“侧重基础,侧重提高,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科学技术工作”这一被简称为“两侧重、两提高”的提法恐怕不太合适。
我曾希望我们的四化建设,必须在某些学科试点“让科学技术研究首先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以下简称“面向、依靠”)。
理由很简单:从国内外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动向来看,不依靠科学技术,到20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目标就有落空的危险,只有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这个目标有实现的把握……(此处略)
然而,对于上述提法,现在的我仍旧觉得不合适,因此上文特别用“曾以为”而不是“认为”。
我担心自己“面向、依靠”的观点一提出,可能会遭到大量科研人员的抵触。
依我的预计,一部分人或许会认为,科学的使命是认识世界,属于哲学,高于政治、经济、文化,怎么能“必须面向经济”?另一部分人会认为目前的“两侧重、两提高”的方针已经很完善了,不需要大幅调整,就算要调整也应该分步地进行。
比起上述两类意见,我更担心的是,由于缺乏国际视野、过去的行为逻辑带来的惯性、部分同志的思维中仍存在“左”的思想认识等上述原因,目前在经济工作战线上的很多同志也对科技如何进入经济不甚了了。
这意味着他们不一定能认真而准确地执行新的方针,反而会让目前的工作进入困顿之中,因此我虽然觉得做出重大改革是必要的,但还是希望我的意见应当被审慎地讨论。
因此,此处仅提供一些从公开情报中得到的数据作为学习的参考:美国的基本科学研究投入在1960年时占总民口的百分之八点九,在1979年时已经达到了八分之一。同年,日方已达到百分之十五点六。【4】
考虑到美、日两国在基本科研与技术引进的发展方向,我个人建议先行以美国的比例配置为参考……(此处略)
过了许久近乎发疯地以文思泉涌的状态写完了整份报告后,邓瑜直接趴在桌上睡着了。
梦里,她见到了自己在希羽组里见到的各类精美食物。
正当她准备对着这些“食物”开始大吃特吃的时候,她忽然被门外的喊声惊醒了。
“瑜姐,吃饭了!”
邓瑜虽然有些郁闷,但还是不得不在简单地清理了桌面后打开房门。
“瑜姐,我喊了有一两分钟了,你刚刚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