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完本(但不完全完本)感言(3 / 4)

所内部机构框架逐步完善。

研究所成立早期,夏希羽担任所长,水野遥佳担任副所长,符雨霄、童晓伊、浅野明日香分别领导一个科研组,沈涵曦担任科研秘书。

1.3【研究所成立至今】

研究所成立后,它并没有迎来如创立者们预期的“插起招军旗,就有吃粮人”的、令人足以感到乐观的奇怪局面。

在确定了研究所的初步发展路线后,希羽组接收了四位原先在吴港研究所工作的中青年科研人员,四人中的洪雪枫则在1982年发表了其进入研究所后首篇(外文)论文。

此前,由于前文所述的水野遥佳经浅野明日介绍后经面试入职一事,让研究所的科研重点实现了多中心化,即从夏希羽为主的非传统学科论文转向传统与非传统学科并存的情况。

在1981年末到1982年初,罗马尼亚籍数学博士——史蒂夫副教授、美籍韩裔(也可能是韩籍)天文学硕士——李佳悦为代表的一批入职时即为中级职称和副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在经过慎重考虑后,被希羽组吸引或主动联系夏希羽请求入职。迄今为止,他们也都投稿了入职后的第一篇sci论文。

现有的一批已公开文献显示,最晚早在1982年的春节过后,夏希羽就开始构思了这一年在全国范围内多所大专院校进行的1981学年校招,由于现有交通手段十分有限、校招人才要求很高以及计划中的校招时间非常短暂等原因,在校招时间内留下了希羽组成员们的足迹的院校不过24所。

最终,经过希羽组研究所的初步筛选,最终确定了11名校招生,但经过进一步调查后退回了三位学生。最终有包括5位科研岗校招生在内的8名校招生加入希羽组。

虽然他们暂时签订的都是三年期的劳动合同,但从最新的一批校招培训动态来看,他们有望长期留在希羽组,并成为希羽组研究所的新一批中坚力量。

即使是在如此紧张的工作条件下,夏希羽仍旧留出了时间投入到研究工作中。这一年的7月3日,他拨冗与担任第二作者兼通讯作者的水野遥佳联合发表了《aretrospectiveviewoffuzzycontrolsystems》一文。该论文回顾了模糊控制系统领域的大量研究,并指出了一大批有极大潜力的研究方向。笔者认为,后者与夏希羽通过发表综述论文本身这一行为一起构成了它最终被一份sci一区期刊直接收录的原因。这篇论文是夏希羽在1982年迄今为止唯一一篇已发表的正式论文。

2【展望】

基于现有情报资料的分析,希羽组将在维持现有商业合同与其他学术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转入“先研后教”的策略。夏希羽本人将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后,转向模糊控制与模糊逻辑系统的研究,同时继续领导整个研究所的改革工作。

接下来,从半年内的短期来说,夏希羽除了要去一趟英国的arup公司进行一次早在去年的万圣节前就已经有约定,但因为各种原因至少被拖延到今年第三季度末或第四季度的访问之外,还有很多研究之外的事要进行。

然而,由于夏希羽本人的作风与习惯暂不明确,因此笔者上述提到的一切是否如笔者预测的那样发生还仍未可知。

此外,可以预见的是,第一阶段的研究所化改革只是开始——在这段时间进行的改革有许多基于组织原因和技术原因而妥协的地方,但这样的暂时妥协不可能维持下去,而夏希羽及其领导的希羽组研究所在未来将会真正地走向世界。

它和研究所里其他跟着夏希羽一直走下去的人或许会在经历无数挑战与磨难,创造了更多人类未曾拥有的知识之后,成为世界级的科研机构,实现“希羽组”创立之初的梦想。

关于对夏希羽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