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历史的遗憾——李白杜甫(1 / 2)

★42岁的李白迎来了命运的一次重大转折。

公元742年秋天,一份来自当朝皇帝的诏书让他再次走进长安。

告别家人时,他写下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年轻时,他曾到过长安,他试着去拜宰相公主,求见高官,自荐经世之才,结果都未尝所愿。

现在,他终于等来了那声召唤,从气宇轩昂走进长安,到意兴阑珊的离开,诗人的天真在一年多时间里就被现实政治击得粉碎。

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嘉奖,并被赐予官职,但却是毫无实际权力的翰林学士。李白突然意识到,在皇帝眼里,他和那些占星卜卦之徒并无二至,兼济天下的理想成了笑谈。

………

唐朝:

当李白乘舟湖上,面对青山绿水,白鹭翩跹,天幕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悄然打开了他尘封的记忆之门。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闪过一抹恍然与悲凉,随即爆发出一阵狂放的笑声,那笑声在湖面上回荡,穿透了山谷的寂静,却也掩不住那份深入骨髓的寂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苦涩的微笑,将壶中残酒一饮而尽,仿佛是在祭奠那段逝去的青春与梦想。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他缓缓闭上双眼,任由泪水与酒水交织在一起,滑落脸颊。

许久之后,他再次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清明,却也多了一份深沉的哀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使人愁啊……”

他低声吟诵着这句诗,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挤出,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理想的渴望。

那一刻,李白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成为了那幅山水画中最为哀婉的一笔。

………

评论区:

“李白的故乡现在在俄罗斯境内唉!”

“李白的老家,哈萨克斯坦。”

“不过李白的政治能力确实难评”

“历史家公认,李白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能力。”

“不经历这些,李白不会是李白,也写不出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

………

李白看着这一句句文字,不知道内心是个什么情绪。

只是哭不出来,也笑不出来……

他只是静静地坐在船头,目光穿越眼前的湖光山色,与那些评头论足的文字遥遥相望。

天幕上的声音如同一阵寒风,不经意间吹进了他本就孤寂的心房,带来一阵阵刺痛。

但他没有反驳,也没有愤怒,只是淡淡地一笑,那笑容中包含了太多难以言说的情感——自嘲、释然、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骄傲。

“历史,总是由后人书写。”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有力,“而我李白,不过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几滴墨水,或深或浅,终将被时间冲刷。但我的诗将永远与这片天地同在。”

他站起身,任凭秋风拂面,吹散了他额前的发丝,也似乎吹散了他心中的阴霾。

他举起酒壶,对着远方的天际,一饮而尽,那是对过去的告别,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

他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即便世人笑我痴狂,笑我无能,可我依旧是我,依旧会用自己的方式,坚定我的信念。”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山谷幽潭中回荡了一遍又一遍,好像他内心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坚定。

许久后,他转身步入船舱,留下一道孤独而坚定的背影,与那片湖光山色渐渐融为一体。

………

★年过半百的杜甫几乎一无所有,除了诗歌,生命一样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