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夜钓蓝鳃太阳鱼(1 / 3)

夜晚的元阳梯田,依旧是魅力四射的,热情好客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热情点亮了这片天地。

网上不是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额,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能歌善舞,只有一个汉族喝酒吹牛,这没有什么贬义的意思,而是说了一个事实。

哈尼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哈尼族见于汉文史籍的名称,有“和夷(蛮)”、“和泥”、“窝泥”、“阿泥”、“哈泥”等。自称多达30余种,如“哈尼”、“僾尼”、“碧约”、“卡多”、“豪尼”、“白宏”、“布都”、“多尼”、“奕车”、“阿木”等等。后来,经本民族商定,以“哈尼”为统一的族称。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的红河县、绿春县、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彝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等市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其他民族对哈尼族的称谓也不尽一致。见于汉文史籍中的历史名称,秦汉时期称“昆明叟”,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乌蛮”,唐南诏、宋大理国时期称“和蛮”,元朝称“斡蛮”、“斡泥”,明朝称“窝泥”、“和泥”,清朝称“和泥”、“窝泥”、“禾尼”。哈尼族在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名称的出现及其分布变化,反映了历史上他们迁徙流动的情况。名称虽多,其音义却基本一致,均与目前的自称和互称相同或相近,都从“和”音,其义仍为“和人”。可以说,哈尼族两千多年来基本上就具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和人”。

哈尼族是一个与音乐歌舞为伴的民族,主要舞蹈有大鼓舞、棕扇舞、木雀舞、罗作舞等。乐器有俄比、扎比、三弦、四弦、把乌、响篾、稻杆、叶号、竹脚铃、牛皮鼓、铓锣等。把乌为哈尼族独有乐器,极有名,金竹制成,状如笛子。吹嘴有簧片、音色宽广浑厚,意韵悠远缠绵。近年经音乐家改制,音域扩大,音色更为丰富,曾受邀赴欧洲诸国演奏,深受欢迎。

所以夜晚的元阳梯田,能歌善舞的哈尼族人民用自己的热情,热烈的欢迎来自四方的游客,夜晚不仅有篝火,有载歌载舞的哈尼族人民,还有各种美食。

李强和汪雪琪在民宿老板的带领之下,穿越这片热闹,走入了黑暗,老板的电动三轮车在乡道上行驶了大概半个小时后,李强和汪雪琪借着月光和星光,看到了夜色之下的波光粼粼,更是看到了水面上闪烁着的点点的色彩之光。

看来在这样的夜晚,有的人喜欢载歌载舞的热闹,有的人却是喜欢享受夜晚的宁静,都是同道中人,每一个闪光之后,都会有一个钓鱼佬隐匿在黑暗之中,除非中鱼的时候,那一闪而开的灯光,你能看到一张灯光之下,宛如鬼魅的人脸。

所以,夜钓的时候,一般都是约上三五个好友一起,当然了也有那种胆子真的非常大的钓鱼佬,负责的话,在这样宁静的暗夜之下,要是突然身后传来脚步声或者是突兀的说话声的话,胆子小的人估计能被吓个半死。

李强就是属于那种又菜又爱玩的主,喜欢夜钓,但是绝对是喜欢靠近有人的地方,或者是一定要有人陪着,自己才会去的。

李强最佩服的就是那些独自夜钓的钓鱼佬,至于那些坐在棺材板上,或者是坐在坟前钓鱼的钓鱼佬,李强只能是膜拜了,至于传说之中钓出尸体,要等到天亮才报警的那种逆天任务,李强觉得自己应该离这些大神远一点,都是狠人呢,生怕靠得近了,这些大神玩意鱼口不好,脑子发热把自己丢进去打窝子咋办啊。

“哇哩哇啦啦啦啦”民宿老板朝着一个钓鱼佬打着招呼,可惜的是哈尼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