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天下大同(1 / 2)

风云1200 竹明昭曦 1367 字 16小时前

万茜儿仰起头,一脸崇拜地望着梁峰,眼睛里闪烁着好奇的光芒,问道:“王爷,什么是包容?”

梁峰看着万茜儿那纯真无邪的模样,心中满是怜惜,轻声言道:“据东汉许慎所着的《说文解字》记载:

‘包’这个字啊,‘象人褢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它的甲骨文字形象腹中有子,延伸开来就是包裹在一起的意思。

而‘容’字呢,解释为‘盛也’,有装盛的含义,也包含着宽容、允许的意思。

包容这个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得很早,它的含义就是容许、宽容、接纳。

就像古人说的‘议礼如讼,见各不同,包容之德大也’,在中华文明的认知里,‘包容’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

万茜儿听了梁峰的解释,却仍旧有些疑惑,眨了眨眼睛问道:“王爷口中的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吗?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又是什么呢?”

梁峰点了点头,耐心地解释道:“没错,中华文明就是华夏文明。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体现在三个不同的层面,那就是‘求同存异’‘和合共生’以及‘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指不同的文化不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差异就相互对立,而是要在追求大同的基础上,保留小的差异。

这就好比众多的溪流,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流向和特点,但最终都汇聚到大海之中,各自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却又共同构成了大海的浩瀚。

和合共生则是说,不同的文明类型之间能够和平共处,即使彼此有所不同,也能够和谐共生。

就像花园里的各种花朵,每一朵都有自己独特的颜色和形状,但它们共同生长在花园里,相互映衬,使得整个花园五彩斑斓,充满生机。

而兼收并蓄呢,就是在文明的交往过程中,吸收、借鉴其他类型文明中的积极成分,从而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文明的理解。

这正如同我们从其他文明那里学习到优秀的技艺、思想,融入到我们自己的文明之中,让我们的文明更加丰富和多元。

这就是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体现,也是推动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世界文化繁荣、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这种突出的包容性,所以中华民族在面对战争、分离或者入侵的时候,始终能够保持着强大的向心力。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已经结合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

从最初自在的民族,逐渐走向自觉、自强、自信的民族,最终变成了团结、统一、强大的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求同存异、和合共生、兼收并蓄的过程。

你看,像现在契丹、女真、汉、蒙古、党项、吐蕃和回纥等各政权并立的时期,这也是各民族充分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时期。

说到底,不管是哪个政权,都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政权。

每个统治集团内部都存在着多元的族属,而且在其统治疆域内还生活着大量的中原人。

政权之间的战争、分合与并立,不但没有阻隔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反而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这里的‘战’是为了实现统一的战争,‘和’也是如同‘兄弟’‘君臣’‘叔侄’之间的和睦相处。

政权之间出现的这种拟血缘家庭关系,使得各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天下一家’的政治空间里。

这种包容的政权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为天下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茜儿听了梁峰这一番详尽的解释,眼睛里闪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