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军攻下徐州之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继续向南用兵呢?
其实元廷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元军攻克了徐州,总算就张士诚再度反叛称王之事,对广大人民群众有了个交代。这下,大家就不能咱们的元顺帝同志没有任何作为了嘛!至少张士诚称王之后,咱们可是攻占了其战略要地徐州嘛!
前线的元军将领,有了这一大成绩,自然是可以吹嘘上好一阵子了。既能升官又能领赏,何乐而不为呢?何必继续冒着生命危险去攻打庐州呢?
当然,元廷之中还是有少数正直官员要求继续向南用兵的。不过这种意见,遭到了大多数饶反对,特别是遭到了前线将官的反对。
那庐州城易守难攻,如果继续攻打,可能得死不少人。而且那吕珍名声在外,是张士诚麾下仅有的几员悍将之一,与这种人打仗,不仅难以讨到便宜,反而一个弄不好,就把自己陷进去了。
虽然前线的将官是这么想的,但是在朝堂之上,他们可不能这么,他们必须编排出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
于是,以前线将官为首的休战派列出了两大理由,让少数主战派不得不放弃进攻庐州的想法。
这第一条理由就是,由于连年用兵,朝廷财政紧张,兵士们疲惫不堪。俗话“兵马未动,粮草先校”想要继续攻取庐州,那就得继续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眼下的财政状况,哪里支撑得了继续向庐州用兵?
要这第一条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那接下来的第二条,站位就更高了,是战略性地把握全局的问题了。
第二条理由认为,就算攻下了庐州,那会是什么后果?那咱们的防御前线就是直接面对朱元璋了。
朱元璋比起张士诚来,以更加骁勇善战着称,跟这么一个喜欢打仗之人在前线对峙,咱们的一线部队以后就有得受了。
而且咱们一旦与张士诚开战,朱元璋很可能就扮演“黄雀在后”的角色。他先让咱们与张士诚的部队在庐州打得不可开交,然后不管是谁最终取得了胜利,必定是疲惫不堪。这个时候,要是朱元璋再出手,咱们辛辛苦苦打了一阵,很可能就是帮他做了嫁衣裳而已。
假如咱们留着庐州这块地盘儿不去攻打,正好是在与朱元璋之间设置了一块缓冲地域。如果朱元璋想北上攻击我们,必定会顾忌庐州的这股张士诚的人马。在没有拿下庐州之前,朱元璋是绝对不会跟我们开战的。
假如朱元璋攻取庐州,此时我们就成了最有利的一方,咱们可以趁着朱元璋与张士诚打得不可开交,来扮演那个“黄雀在后”的角色……
不管怎么,休战派的这两条理由都是无懈可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正好就给了朱元璋从容攻取庐州的机会。
为了攻取庐州,朱元璋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了吸取上次进攻庐州失利的经验教训,朱元璋认为这次攻取庐州必须速战速决。也只有速战速决,才不会给北边的元军当“黄雀”的机会。
朱元璋先是派康茂才俞通海率水军入巢湖,并随军运送了大量的战略物资。俞通海当年就是在巢湖起家的,对这里可是相当熟悉。
等到一切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之后,六月中旬,朱元璋命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将,在康茂才俞通海的巢湖水军的全力配合之下,直取庐州。
大军于七月初抵达庐州城下,采取了围三阙一的策略,包围了庐州城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唯独对庐州的北边不予理会。
由于庐州几乎已成为一座孤城,南边是朱元璋的地盘儿,北边是元军的地盘儿,吕珍的大军根本得不到任何有效的后勤保障。面对来势汹汹水陆并进的西吴军,一向以强悍着称的吕珍这次也“阳痿”了。
在庐州城坚守了三之后,吕珍带着大军打开庐州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