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想拉拢的第二个人,也是个官二代,而且可以称得上是朱棣的发小。这个人便是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
朱棣幼年时期,特别喜欢李文忠这个大表哥,没事儿老喜欢往他家里跑。也正是因为朱棣幼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咱们在成年朱棣的身上往往能看到李文忠那骁勇善战的影子。
朱棣虽是李文忠的表弟,却比李文忠小了二十一岁。而朱棣与李文忠长子李景隆年岁相仿,这表叔与表侄儿倒成了发小。
朱棣想拉拢李景隆,并不是因为李景隆特别优秀,他日想让自己的发小成为自己的肱骨大臣。相反,朱棣虽然与李景隆关系要好,但他骨子里并看不起李景隆,他认为李景隆就是典型的“虎父犬子”。
在朱棣看来,这李景隆除了人长得比较帅,善于言谈,其实就是个大草包。尤其是这哥们儿喜好读兵书,谈论起战争,那是头头是道,绝对称得上是“当世赵括”。
朱棣想拉拢李景隆的目的,就是想着这哥们儿将来能充当自己在应天的内应,替自己传递有价值的情报。毕竟李文忠死后,李景隆袭其曹国公爵位,加上这哥们能吹善侃,连朱元璋都十分喜欢他,还授予他左军都督同知、太子太傅的官职。
站在徐辉祖和李景隆的立场,与朱棣保持不咸不淡的关系,也是明智之举。毕竟朱棣是一个藩王,跟这哥们儿走得太近,那是容易引起龙椅上之人猜忌的。
不过道衍和尚替朱棣笼络的诸多人之中,有两个当时的小人物不得不提。
第一个人便是胡俨,不错,正是我胡硕的儿子胡俨。
当年,霏儿带着胡俨投奔大舅哥朱异之后,便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之中。俨儿虽然天资聪慧,且得朱异亲自指点,但考试运气却不佳,考上举人之后,便再无半点进步。
胡俨在多次进京赶考的过程中,结识了比自己大十岁的练子宁。这哥们儿十分佩服胡俨的才学,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高中榜眼之后,便向自己的老师推荐了胡俨。
当时的胡俨已经二十五岁了,不想自己一家老小还靠着应天的刘聚大哥这帮人接济,有心想找份事儿做。三年之后,在练子宁及其老师的推举之下,胡俨便以举人的身份,步入仕途,当起了华亭县教谕。后又辗转长垣县、余干县等多地任职。
当道衍和尚告诉朱棣,他笼络了一个叫胡俨的小官员之后,朱棣也是一阵惊讶。因为这哥们儿也是自己的发小呀,还曾与自己结拜过兄弟。从此,朱棣交待道衍和尚,要多多联系此人。
也正是在道衍和尚的帮衬之下,在练子宁的关照之下,到了建文元年,也就是“靖难之役”爆发的这一年,胡俨终于是当上了桐城县的知县。
道衍和尚替燕王朱棣笼络的另一个小人物便是刘才,不错,正是刘聚大哥的儿子、姣儿的丈夫、俨儿的姐夫刘才。
话说当年咱们离开应天之后,刘才与姣儿成婚。没过几年,刘才征得其父刘聚同意,以武举人的身份当上了一名武官。由于刘聚大哥银子多,加上刘才继承了其父能征善战的基因,到了“靖难之役”爆发的这一年,刘才已经当上了正四品的营州(今辽宁朝阳)中护卫指挥佥事。
嘿嘿!就目前情况来看,这姐夫比小舅子还是厉害,姐夫都正四品了,小舅子才正七品。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三月,已收拾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五人的建文帝开始着手对付燕王朱棣了。
在三大谋士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的辅佐之下,建文帝先发制人,任命亲信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任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使。由于张昺、谢贵都是从应天空降过去的大员,为了防止北平的局面失控,也是为了不给人留下口实,建文帝还是任命了一个在北平从军多年、一直在朱棣部下当差的武官,出任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