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浙东集团的完败,杨宪不说负百分之百的责任,至少也得负百分之九十的责任。因为他错误地认为,朱元璋召回汪广洋出任左相,就是吹响了清算淮西集团的号角。
朱元璋刚刚颁下召回汪广洋出任左相的圣旨,杨宪便迅速找到刘伯温。杨宪与刘伯温私交甚好,因此二人说话是直来直往,从来不用绕弯子。
杨宪认为,眼下李善长卧病在床,皇上又召回汪广洋出任左相,这正是收拾李善长的绝佳时机。按照杨宪的想法,等汪广洋回应天之后,他们三人带着一众小弟一起上奏本,弹劾李善长。一个左相、一个右相、一个御史中丞,还有一帮朝臣,只要联名上奏折,就不信扳不倒一个卧病在床的李善长。
对于杨宪的这个幼稚的想法,刘伯温当即制止。他告诉杨宪,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经营多年,根深蒂固,想要一口气扳倒他们不现实。
另外,眼下还有大量残余元兵并未消灭,还没到天下太平的时候,淮西集团对于皇上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用处。这个时候,皇上是不会轻易向淮西集团下手的。
可刘伯温的话,杨宪哪里听得进去。他一根筋地认为,眼下就是扳倒李善长的最佳时机。最终,这对好友的密谈是不欢而散。
杨宪离开刘伯温府上的时候还是执拗地表示,他一定会不遗余力地去扳倒李善长。他还扬言要让刘伯温好好瞧瞧,他是怎么收拾李善长的。
杨宪固执己见,不听从刘伯温的劝告,刘伯温也十分无奈。送走杨宪之后,刘伯温一人独坐书房,不停地摇头叹息。
接下来的时间里,杨宪果然是如他在刘伯温面前所言,给朱元璋是一天一小报、三天一大报,几乎都是密报的李善长结党营私、意图图谋不轨的事情。
自从汪广洋从中书省参政的位置上赴任陕西参政之后,中书省参政的职位一直空缺。反正当时有李善长任左相、杨宪任右相,这二人虽然不和,但二人办事的能力还是超强、效率也是超高的,因此中书省还是运转得很好。
可自从李善长卧病之后,就不一样了,这中书省的事情几乎都压到了杨宪一人的身上。虽然朱元璋已下旨召回汪广洋出任左相,但这至少也得一、两个月之后才能到位。
再加上杨宪天天在他面前打李善长的小报告,朱元璋也有些厌烦了,觉得应该给中书省再加一个人手,掣肘一下杨宪。
当然,这个人必须是淮西集团的,不然怎么能够掣肘杨宪呢?
就这样,朱元璋下旨召回汪广洋出任左相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下旨升任胡惟庸为中书省参政。也就是说,汪广洋这个左相还没到应天,朱元璋就已经替他配备了两名副手。一个是右相杨宪,一个是参政胡惟庸。
也就是我回到应天没几天,胡惟庸便被朱元璋毫无征兆地提拔为中书省参政了。
朱元璋似乎也是利用提拔胡惟庸为中书省参政一事,向群臣释放一个信号,他不会对功勋累累的淮西集团下手,让大家都各安其心。
但是直到这个时候,杨宪还是执迷不悟,他坚信他扳倒李善长的淮西集团一定会成功。他甚至私下告诉刘伯温,朱元璋之所以提拔胡惟庸为中书省参政,就是为了麻痹淮西集团,就是为了避免打草惊蛇……
杨宪就如得了臆症一般,纵使刘伯温苦苦相劝,他也听不进一言半语。
胡惟庸高升中书省参政之后,出人意料地保持低调,对于应天城内各级官员的吃请,他一律拒绝。就是淮西集团的人请他一道出去娱乐、放松一下,他也是能推脱就推脱。至于别人到他府上拜会,基本都是被府上的下人给挡在门外。
得知胡惟庸如此一反常态的低调,我也是起了好奇之心。一日晚间无事,我便带着罗仁,前去他府上拜会。
因为我之前与胡惟庸也算是十分相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