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疆战事焦灼的时候,陛下仍然不肯下放兵权。
不久之后,北疆传来战报——双方对峙,我军战败。朝中的大臣虽早就预料到了,不过当那封八百里加急的战报送入他们手中的时候,轻飘飘的宣纸没什么重量,远在京城的官员是否能想象得到,那万里雪沙之上,都要被鲜血阴干的沙漠上,倒是都是大历朝将士的尸骸...
老臣们联名上书,请求宁怀暄将边境其他的军队暂时调到北地,以御来敌。
宁怀暄穿着锦缎子笑,“你们想要朕的兵权?”
“陛下,国难当前,陛下应以大局为重,紧急往北地调兵,方能保我大历朝社稷安稳啊!”
“陛下三思!大局为重!”
宁怀暄眉眼带笑,好似听见了什么不得了得笑话,这些人一个个得瞧着他手里边得兵权,想要借机夺走,休想。
宁怀暄三言两语糊弄过去,接着退朝。几位老大臣痛心疾首,先帝是个没福分的,早早仙逝之后就留下这么一个皇儿,哪能想到,宁怀暄亦不是做明君的料...
乾清宫前。
数十名老大臣齐齐跪着,头顶烈日悬阳,腰板挺得板直,“老臣请见太后娘娘!”
黄嬷嬷隔着门庭看着,折身回去,“太后...好几位朝中的老臣都在...看来陛下办事确实不妥帖。”
太后眯着眼,神色惨白,挥了挥手道,“叫他们都退下吧,年纪大了吃不消,哀家...咳咳咳——哀家会好好劝劝皇帝的。”
黄嬷嬷讲话转达到,奈何那些个老大臣就是不肯走,说什么都要见太后一面。守着乾清宫的侍卫有不好直接动手,一是那些老大臣都是朝廷的支柱,一个个都是博学多才,若是下手没个轻重的,岂不是大历朝的损失,二来,他们说的也没什么错。京城之中的灾民随处可见,还是纪相国组织起来,让京城免受一场动乱。再者,北疆仗打败了,至此,皇帝沉湎于酒乐,居然没有半分表示。
侍卫们沉默的看着,只当装个哑巴聋子。
黄嬷嬷没法子,只能服侍太后起身梳洗,将老大臣引到大殿里候着。太后的身子已经不大行了,宁怀暄自从手中有了一些实权之后,做事也不大顾及太后和朝臣的意思了,总之,自己怎么喜欢怎么来。
“太后娘娘,国家大事岂能儿戏,咳咳——咳!”
瞧着头发胡须皆花白的老臣,太后叹而一笑,“徐老说的哀家都明白,皇帝确实有些跳脱了,只是哀家的身子不大好,往后的朝堂之上,诸位大臣还需多多劝解陛下,莫使他走上歪路——”
“太后娘娘,微臣听闻,贵妃乃是一洗脚丫鬟出身...”那人铁青着脸,似乎想到了什么事情,“陛下沉湎美人,将一个丫鬟封为贵妃实属胡闹,我大历朝为皇室开枝散叶之女子,应是德才兼备,温婉贤淑的良家女子,如此才能更好的辅佐陛下——维持我大历朝的盛世。”
诸位颇有感悟,“是啊,陛下独宠于后宫一人,本就于子嗣不利,再者,偏听偏信,不能雨露均沾,更是皇室大忌。”
徐老抹了抹花白的胡须,“为着一个出身不高的女子,陛下近日来除了上朝,连议事大殿都不曾去了...”
太后点点头,“哀家近日身子乏力,对皇帝看管的少了些,以至于他性情乖张起来,诸位放心,哀家会有一个决断的...”太后将话推回去,说是有个决断,但倒底是个什么决断,还是没有说清。
在场的人混迹官场多年才有如今的官位,自然明白这句话不过是个空话,徐老年纪颇大,照常理说应该早已致仕,奈何一心都在政事上,也不愿离开。
“太后娘娘,听闻纪家率先在京城之中开设粥棚,赈济灾民,可见纪家忠良之辈,陛下沉湎酒色,皆是因为后宫久而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