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林大官人的经验之谈,混文坛不能缺少武力后盾。
李三才:“.”
他在现场暗中准备了十来个人手,以防出现意外,但那都是对付普通人的。
面对林泰来,十来个人又有什么用?
如果调兵进国子监来抓人,他李三才也没那么个本事,他就是个五品闲散郎中而已。
见李三才暂时哑口无言,林泰来又叹口气道:
“国子监不是礼部,李大人你也不是礼部尚书,有什么资格直接发号施令?
你如果有什么提议,应该去找掌院事的赵学士来实行。
没想到李大人你身为礼部郎中,却连最基本的礼数都不懂,实在叫我情何以堪,真不知道朝廷是怎么选人用人的。”
李三才:“???”
还没反应过来,怎么就被扣上了大帽子?
林泰来再次叹了口气,又道:“虽然李大人你心里看不起赵学士,但他好歹是老前辈,你李大人表现过于无礼了。
我是赵学士点过头的扫地生,你说赶就赶,有没有把年过六十的老前辈放在眼里?”
李三才:“.”
官场上对前后辈关系还是比较讲究的,比如出现了一个空缺位置后,有两个背景差不多的候选人都合格,那么肯定就是辈分比较高的官员获得升迁。
所以在名义上,官场上要讲前后辈关系。
顾宪成大失所望的看了眼李三才,干脏活就是这样干的?这让李三才仿佛有点恼羞成怒了。
冷眼旁观的邹元标连忙站出来说:“李君只是为了阻止你在这里献出乖露丑而已。”
林泰来又又把扫帚指向了顾宪成,“如果我算是出乖露丑,那你们这又是什么?我看与我也差不多。”
邹元标冷笑几声,等的就是你林泰来这句话!
论耍嘴皮子和扣帽子,别人可能不如你,但要说起学术,你你林泰来又算老几?
然后他接话说:“顾君悟出了春秋大旨所在,而你又有什么,敢与顾君相提并论?”
顾宪成本想拦着邹元标,但想了想后,也就作罢了。
他和邹元标一样,不信林泰来能在学术上能敌得过自己,这就是大学者的自信。
如果林泰来一个十八岁武生都能超越自己,那自己读书三十年都是假的?
至于上回在无锡那次,是自己一时猝不及防被偷袭,而且林泰来还拿着老师张幼于的心得。
后来经过打听,在五经中,那张幼于专精的是易经,不可能再有什么春秋经心得了。
如果今天能刁难住林泰来,也算是破解了“辩经辩不过”的流言蜚语!
顾宪成想着自己的心事,同时就听到林泰来毫不犹豫的答道:“在下自然也解出了春秋经的大旨!”
然后林泰来又又又用扫帚指向顾宪成,“顾先生有句话说得对,圣人著春秋,其中大旨确实在首篇,算是开宗明义。
但是却不料顾先生一直看到第四句,才解出了春秋经的大旨,学术不过如此啊。”
春秋经的第四句就是“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刚才顾宪成围绕第一个“天”字做文章,解出了春秋大旨,堪称精妙,不然也不会引发在场士子的关注。
李三才又问:“批评别人都行,自己身体力行却最难,怎么就不过如此?难道你还能有更精妙的解法?”
林泰来“哈哈”大笑道:“若想明白春秋大义,根本不用等到第四句,春秋经的第一句就行!”
读过春秋的人立刻就回忆起来,《春秋》的第一句话是“春王正月”。要说这句话的意思,那就是一个表明时间段的文字,能包含什么大旨?
林泰来拄着扫帚,学着顾宪成的说话方式,开口道:“春王正月这句里要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