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位部长是个权臣,抑或是对上层惟命是从。但从履历上看,找遍全国上下,也不可能找到更具学术名望,更具实干经验的人出来了,69岁高寿的他担当论证组长,当之无愧,没人能找出一丝反驳的理由。
林从诫,江南名门之子,单从年龄上看,毫无疑问就是跟当今领导人一个辈分的,甚至于更高上一辈,说是跟美周郎一代的也不为过。首先他秉承了家族传统,名校毕业,自亮相以来就是绝对的高知,早年参加革命,从未留过洋,革命胜利后并未怎么去分享果实,而是回到家乡,致力于治淮、治黄等水利工作,始终专精于水利技术,从未对权力有过半分追求。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能力实在太强,技术实在太精,名望实在太高,即便对权力无甚渴求,却仍然被一级级提拔了上来,直至70年代著名的克州坝工程受阻,被迫叫停,之后领导人请他出来救局,重新规划后,终于将克州坝建成。
如此大功告成之后,林从诫已经是水利部长了,他如若有想法,进军更高层简直像玩一样,但他就不,这部长一当就是十几年,继续致力于水利工程,治水抗旱。
直至三溪论证再次提上议程,他责无旁贷,担任组长,想必这也是领导迟迟没<有让他退休的原因,他退了,没人有本事主持这个大局。
今非昔比,不是秦始皇大臂一挥就拉几万人修长城的局面,三溪论证是一个绝对要遵从科学的事情,召集而来的专家团队,也必须是国之脊梁,部分出自一直以来研究三溪的人员。部分出自科委、计委、中科院等机构的推荐,还有来自各高校的知名教授等。
这些高知共组成14个专题组,从地质与地震、枢纽建筑、水文、防洪、泥沙、航运、电力系统、机电设备、移民、生态环境、综合规划与水位、施工投资估算等多个方面,全面论证三溪工程的可行性。
其中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只是十几个专题中的一个,并非是最大的难点和焦点。争论也不是最凶的,地质环境那些方面才是修罗战场。
综上,三溪论证实际就是在讨论两个问题。
一,该不该修。
二,如何修。
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在长达几年的论战中,发散出了无数个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兴建如此规模的大坝是一件何其难的事情,有谁能说从头到尾能规划一切?技术上的多样性,人员上的复杂性。无疑会让这个论证越论越乱,越论越黄。
可神奇的是,这次历时两年多的时间,还真的要出定论了,美周郎没做成的事,距离开工只有一步之遥。
这一切,离不开一个脑子清醒,学术全面。且心无旁骛的论证组长。
需知,即便是支持的人。支持的方案各不相同。
即便是反对的人,反对的要点也各有千秋。
就拿初期讨论的方案来说,有的只赞成蓄水位不超过160米,有的认为可以170米,180米。反对的人也分情况,有的不是绝对反对。只是不赞成近期修,这些问题纠缠在一起,造就了史上第一混乱的论证局面。
有幸,论证组长头脑清醒万分,他深知这种事争下去。十年也没完的,无论对错,必须要先将地基打死了再盖楼。在他的组织下,各类争端被总结分类为六个大方案,经过讨论论证甚至投票,综合决出一个代表方案,之后各专题小组以此为基进行论证。
令人头皮发麻的混乱局面,这才终于摘出了一个小线头。
而现在,整条线已经梳理清楚了,张逸夫端坐于分会场中,看着周围这一批头发花白,衣着简朴的家伙们,很难想象他们经历过怎样的复杂论证,同时心中也生出了由衷的敬佩。
张逸夫所在的分会场全称为“电力系统与机电设备专家